生活美学 | 满载自由的巴士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 鲁迅《彷徨》
所有的哲学都是在苦难中践行的格言,没有孤独的苦行与折磨,就没有灿烂震撼的醒悟。世上没有绝对的理想,哪怕是头破血流,总有人愿意向他而去,至死不渝,或许Ben也并不想与这个世界妥协,也或者感情是软肋,是枷锁,是理由。影片最后,总想起鲁迅先生在《彷徨》中的那句: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实际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 梭罗 《瓦尔登湖》
٧
影片的最后,Ben给即将远行的大儿子一段话,他说:要永远保持真诚,保持高尚的品格,每一天都要像最后一天一样,活得充实,不留遗憾,乐在其中,要有冒险精神,要勇敢,但也要尽情享受,因为人生本短,要活着。
Ben是一个不愿向传统妥协的父亲,他带着自己的六个孩子生活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丛林。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资本的浮华,在丛林里经营着自己的王国。他们留着长发长胡子,穿着印第安流苏上衣、破洞牛仔裤,开着Mini Van,在车顶弹吉他晒太阳,他们想象世界没有杀戮、国界、宗教。他们会攀岩、会辨别野菜,用一把小刀就能独自在丛林里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嬉皮士!
生活就是一门生动的艺术,一门穿越昼夜的艺术。
——维果.莫藤森
٧
白天他们强身健体,学习一切在野外生存需要的技能,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炉火旁看书,一群年龄层次不齐的孩子个个深谙丛林之道,能攀岩会打猎,掌握多门外语,8岁就能熟练背诵和解读<权利法案>,他们学习高深的数学和理论物理,熟悉各种哲学流派,了解影响人类进程的思想。阅读时间结束全家人会拿出各色乐器,即兴演出,载歌载舞。
孩子们的母亲久病在床,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神奇之队”的故事也就此开始。父亲Ben担心妻子的遗愿得不到尊重,于是驾着大巴,载着六个初涉人世的孩子,开向城市,开始了这段葬礼傲客之旅。
如果你心中没有希望,那希望将不复存在,如果你有一种追随自由的本能,那你就有改变世界的机会,才有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诺姆·乔姆斯基
٧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小说里的萨宾娜,追求绝对的自由,后来才明白,人一旦投入具体的生活后就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没法完全自由。生活一定是要参与进去,然后才明白心灵的自由是怎么一回事。自由是什么?周云蓬说自由就是脑子里无障碍。
抛开影片,你是不是也渴望自由的山野生活,开一辆破车辗转四方,隐居山林,隔绝世界,捕鱼狩猎,砍树造房,在饥饿和困窘里挣扎,同舒适的现代生活作别,无拘无束,随处而栖,这种自由就像玻璃城堡一样,也许,最后在极度渴望逃离现实的时候,从箱底跑出来,在天花板上转一圈,然后跟着风飘出窗外,无影无踪的消失,醒来后,回归真实而丑陋的世界。显然,这不是正的爱。
٧
卡夫卡说,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浪子般的父亲貌似给子女指向了一条自由之路,但人必须要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当我们以偏执与骄傲去对抗世俗的价值体系,这个世界赐予我们温柔与怜悯。人没有信仰,如同行尸走肉,但当信仰具化为对某一种图腾或一世的推崇时,人依然是行尸走肉。文学,音乐,甚至宗教的讨论都成为形式,表象成为复制梦想的工具,即便在这苦行僧式的修行下,人,也得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٧
用文明抽文明的耳光,着实过瘾。影片三观并不一定是大众能够接受的,尤其对于社会主义观众,但我就是专爱这种傲慢又固执的“野蛮人”。原始与文明是否冲突,宗教与信仰是否相悖?一辆大巴车满载格格不入的怪胎,我们手腕骨折脊椎断裂,仍为自由狂欢。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内向行走,去争取更多的自由,获得更多的宁静。自此,每一颗心不在颠沛流离。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梭罗这人有脑子
用鸟巢做邮筒
两封信同时飞到
还生下许多小信
羽毛翩跹 ……
——海子
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