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分《素媛》,终究无法阻止凶手原型刑满出狱
在豆瓣Top 250榜单,排名最高的三部电影,全是真实事件改编。
《熔炉》和《素媛》并列9.3分,同样聚焦未成年人性侵案,同样看得无数人悲愤又感动。
诞生于2011年的《熔炉》迫使韩国当局修改法律,从而有了“熔炉法”,有了电影改变国家的传说。
接下来要说的《素媛》,相比《熔炉》少了批判性。
毕竟后者珠玉在前,如果前者按相同的路子拍,肯定会被人说是跟风,甚至是抄袭。
再加上当时韩国已经不停修订相关法案,继续批判体制也没太多必要。
找一个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重点,成为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素媛》所找到的,是家庭与希望。
2013年,《素媛》复制了《熔炉》的成功,高票房,高口碑,并引起了社会对真实事件本身的关注。
罪犯如此虐待女童,所造成的伤害,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辈子无法消除的。
丧尽天良;
人神共愤;
猪狗不如;
连这些词语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件事的惊骇程度。
明明是一个前科累累的罪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韩国法院所给出的判决居然是,入狱12年。
由于电影引起的舆论高潮,《素媛》的原型事件被命名为“素媛案”。
无数人对不合理的判决耿耿于怀,同时又无可奈何。
人们能做的,只有不停地抗议和请愿,要求韩国当局加强对此类重犯的惩罚与管制。
但残酷的现实依然无法阻止。
素媛案发生在2008年,至今已有12年。
法院所判决的监禁时间,满了。
2020年12月12日,据韩联社报道,素媛案原型凶手赵斗淳正式刑满出狱。
《素媛》令到赵斗淳成为了一个全民声讨的罪犯。
早在11号,他出狱前一天,关押他的首尔南部看守所外,就已经聚集了抗议的民众。
出狱当天早晨,哪怕还没到7点,围堵赵斗淳的人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韩国警方不得不派出公务车护送赵斗淳回家,有气愤的民众冲上了车顶,愤怒踩踏。
基于《素媛》舆论所带来的影响,韩国已于2019年4月开始实施“赵斗淳法”。
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出狱后,需佩戴电子脚镣,并被一对一监视。
赵斗淳自然是“重点照顾对象”。
就算他已经68岁,出狱之后,还需配戴7年的电子脚镣。除了有专门的人对他进行24小时监视,其住地附近还加装了监控设施,更有专门增加的警力在周边全天候巡逻。
可即便如此,民众的愤怒和担忧仍未消除。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赵斗淳的报道,大都是令人绝望和后怕的。
被捕的时候,他妄图狡辩,否认罪行;
幸好是铁证如山,他才难逃法律制裁。
眼看牢狱之灾是逃不掉了,赵斗淳便放言说:“我就算要吃15年、20年牢饭,即使出来已经70岁了,我也会在里面好好运动,你就等我出狱吧。”
据说服刑期间,他还写了所谓的请愿书,为自己开脱。
而有关部门对他的心理评估显示,他出狱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非常高。
还有消息说,他的狱友都不太敢接近他,因为他在狱中坚持锻炼,暴露出可怕的犯罪倾向,看起来真是个不好惹的家伙。
直到出狱这时,他才算是首次公开致歉。
这样的一个重罪罪犯,被放归社会,再多的措施,也难以消除隐患。
更何况在他的住地附近,还有着多所学校。
谁能保证,时间不会麻痹监视者的神经,又让他有机可乘?
万一悲剧再次发生,将他判处死刑,满清十大酷刑逐个来,也是于事无补的。
难道还要有下一个素媛吗?
《素媛》表达得很明确,素媛案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受害者一个人,而是受害者的整个家庭。
影片抓住了家庭这个重点,对每位家庭成员的刻画都相当到位,就算拿到题材的光环,也称得上是一部优良的家庭片。
或许电影无法阻止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但至少能带来社会反思的话,那就已经值了。
韩国法律的疏漏只能是亡羊补牢,韩国电影仿佛就是促进补牢措施的关键。
试想,如果没有《素媛》,韩国民众会对素媛案如此关注,韩国当局又会做出更多措施,来监管类似赵斗淳这些人间恶魔吗?
恐怕事实是难以接受的。
赵斗淳同样会在今天出狱,受害者家人只能无奈,而且社会对他没有太多的防备,他再次犯罪,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素媛》没有白拍,起码赵斗淳这个恶魔暂时肯定是死死看管住,监督他的人迫于社会压力,绝不敢放松警惕。
而时隔电影上映7年,韩国群众也没有忘记素媛案,电影已经起到了作用。
一种还原现实,放大现实,警醒现实的作用。
讲真,《素媛》的艺术性并不是特别高,当年斩获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都被视为是爆冷。
这样的片子是有点专门为了真实事件而拍的味道。电影像是被借来的武器,只发挥出了部分作用。
不是说这样做不好,只是说当电影被需要这样做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所处的现实有着恐怖的黑暗面,却缺少光明去发觉。
实际上电影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我们不能奢望每一年都有一部《熔炉》或者《素媛》去促进法律和体制的改善,去警示大众去关注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去预防罪恶的侵害。
这种事本不应该由电影去做的。
《素媛》无法阻止赵斗淳出狱,无法将那些人间恶魔打回地狱。
电影只能作为警示,是否行动,取决于人类。
取决于在读的,在座的,在站的,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