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论语》001:学而时习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是模仿,习是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第一句,妇孺皆知,但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太难!
不是这事有多难,有什么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一生坚持一直这么做,难!
学就是模仿,模仿是天性,小孩子生下来就会模仿,大人怎么做,小孩子就学着怎么做。
习是实践,照着圣人的教导去练习,反复在事上琢磨。
把事上的功夫练明白了,搞通透了,你自然就会获得一种远远超出知识本身的愉悦感。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这个称之为:心流。
就是过程本身带来的忘我境界。
为什么大家都佩服博学的大学问家?比如:钱钟书老先生。
不谈别的,光是“信”这一个字,就可以在人世间“立言”。
谈谈我自己:
我出生在鲁西南一个偏远农村。
高中之前,除了课本基本没读过什么书(爷爷留下了一本厚厚的缺页圣经:朦胧记得是关于耶和华的故事,初中暑假太无聊和漫长,看过的唯一一本)。
2002年进入大学,有了图书馆,才算入了书界的门,一头扎进了书堆。
基本上自我的文而化之修养是从20岁才开始。
23岁到北京后,就开始跑书店(最常去的就是西单图书大厦和中关村图书大厦),没事就去,每周必去,有点钱就买书。
我这个人有极其广泛的兴趣,啥都好奇,啥领域都想瞅一瞅。
所以看书也是乱七八糟,从宗教到心理,从计算机到企业管理。
但小说类不知道为啥,之前一直没有触及,可能跟早期偏见有关。(观点:小说都是瞎编的!)
直到这一两年,这种偏见才扭转过来,小说里都是丰富多维的人性啊!
洞察了人性,才能练达!多么痛的领悟!
2019年,人生第一次读完了第一本小说,余华的《活着》。
2、我没有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字,系在一起的贝称作“朋”,或称五贝为一朋。朋,比也,朋,类也。——《广雅》
“友”字,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友,同志为友。——《说文》
为什么朋友从远方来?近处没有朋友吗?
我自己在家排行老四,上面三个姐姐。四川话是:幺儿。
作为传家宝,被宠的不行,无论我妈怎么辩解,她不偏心,其实说服力很弱。
打小,在村子里辈分长加上内向型性格,很不容易跟小朋友玩耍。
长大后,也一直是个老好人,印象中很少跟人发生矛盾,就连别人都不愿意一起玩的同学,自己与他相处起来也能不发生矛盾。
这样的性格,到京后,更甚,关起门来,世界只有自己,更是不再交朋友。
偶尔的一两个就是校友或者工作上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没了。
对于交友,自己从来不会主动去找别人交际。
交友,自己从未获得过任何愉悦感。
这个是病,目前没药。
3、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自己的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你,你就很生气?这个逻辑表面看起来不通,其实生活中常见。
归根结底就是:自己太把自己当个人物了。其实根本没人把你当回事,哪怕你是名人。
只有你跟TA有切身利益的时候,才会把你当回事。
因为TA会有损失。
反过来看这句修养君子之道是:管好自己,理别人的叽叽喳喳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