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
李渔《闲情偶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
“立主脑”,李渔所说的是指中心人物、中心事件,类似现代理论所说的戏剧矛盾冲突的焦点。他认为写剧本要围绕中心人物、中心情节组织矛盾,展开冲突,特别要着力抓住整个情节开合的关纽,用以贯串全剧,使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李渔认为,戏曲作品如果没有主脑,作品也就失去了悬念。这样的作品,常常是“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结构混乱,情节散漫,绝对不是好作品,这条经验的确是对症的良药。
“减头绪”,李渔认为,头绪繁多,必然缺少主脑。他认为,创作中立主脑与减头绪应相铺相成,是辩证的关系。所以,他指出,要将“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才能在创作中思路不分,文情专一。因为人多事多,关目错杂纷呈,线索忽断忽续,容易把观众闹糊涂了。
“密针线”,强调作品结构的紧密。把平日积累的生活素材经过剪裁取舍,再用艺术匠心把那些有用的、却是零碎的材料组合成新的整体。“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话说得恳切中肯,又深入浅出,把构思需作的惨淡经营,明白揭示。
要搞好剧本(文章)结构,李渔提出应当“如造物之赋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又像“工师之建宅”,“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具体办法就这三条,就是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斯蒂芬·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