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教,我这样来补遗漏
语文教材的改版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这套教材里学生隔过去的知识点,特别是有关语文能力培养的点儿(像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预测”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问策略”等等)该怎么补教。比如现五年级的学生,三、四年级学的都是语文S版的教材,那么对于统编教材在三四年级里编排的这些阅读策略他们没有学过,是不是就要隔过去了呢? 当然不是的,那次统编网培网师很清楚告诉大家,这些内容是要融入到今后的教学中补回来的,这也是这套教材整体性、梯度性的使然。
我是这样来补“猜测与推想”阅读策略的。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落花生》,其中有两句话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难得。” 那,不了解写作背景的读者,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很疑惑,这是毋庸置疑的。试想,一般来说,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为何说“请”,说“实在难得”? 其实,这是事出有因的,许地山的父亲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身为县令,公务繁忙,所以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家人也很理解他,平时也不去打扰,因此就有了文章里去“请”的说法。 按理说,我在备课时为了省事,可以直接把这资料做为补白介绍给学生听就是了,可我没有,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预测点,值得好好利用,可以趁机来弥补这届学生错过的“预测”阅读策略环节。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我遵从“预测”策略的教学要求——课前不让学生预习课文。上课伊始,我照例给学生范读课文,果不其然,当读到“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时,坐在第一排的常怡涛同学似有疑虑的看了看我,当读到“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难得”时,他就等不及了,试试探探的举起手来打断了我,我故意问,怎么啦? 他搔搔头,满脸狐疑问为什么父亲来了说是实在难得,这时,别的同学也用同样的表情疑惑不解的看着我。我趁机问,是呀,怎么会这样呢? 如果你们家召开花生宴会是怎样的呢?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大声说:“喊一声都到齐了,说不定我爸比我们都跑得快呢。” 哄堂大笑,是呀,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其乐融融,哪里会有“请”“实在难得”之说。那,我们就来猜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文中的这种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是亲爸吧? ”、“估计他爸爸这个人脾气不大好,跟他们关系紧张吧!” 甚至还有个熊孩子猜测说这个爸爸是不是有好几个老婆,平时在别的老婆那里住。自然又是哄堂大笑。好吧,我不订正你们的猜测,我也不解释,咱接着往下读。文章读完了,我让学生来捋一捋刚才的几种猜测,那个回答极端的学生首先站起来发言了,“老师,我觉得我的猜测不太对,通过文章最后的内容,父亲是借花生来教育他的孩子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华而不实,所以,以他的人品,不会是有好几个老婆的人。” 他话音落下,其他同学掌声响起。我在表扬鼓励的同时及时点拨“预测”的特点:预测有据、预测有法;预测没有对错之分,要在阅读中根据剧情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然后,我出示了资料介绍,告诉大家正如这位同学的想法,作者的父亲非常的正直,他是……
这节课,自我感觉良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因为文章内容很好理解,我把重点放在“预测”阅读能力的教学上,学生即尝试了“预测”,同时,在预测的基础上也明了了文章的情感,一举两得。但是,也有遗憾,美中不足的是,我设计的预测点毕竟不是整篇课文情节发展或结果的预测,不能完全像统编三上第四单元的要求那样进行,不过,遵从统编教材梯度性的编排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寻找着力点,来继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