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说瞎话,闭眼看笑话
我们都听过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
有人体验过前者之后才发现,管住嘴不是为了多活几年,
而是要注意“盐多必失”。
有人体验过后者之后才明白,管住嘴不是因为少点烦恼,
而是要小心“一语成谶”。
事实上,管住嘴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甚至我一度认为,这也许还需要一点天赋的帮忙,比如吃饭的时候,遇到好吃的就会多吃几口,特别饿的时候就会忘了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再加上总是有些舆论或是视频在有意无意的暗示你“及时行乐”的重要性,
所以,吃多了,吃坏了,吃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数。
只不过有些人很后悔,
但也有些人无所谓。
相较于病从口入的因果关联,祸从口出在这方面的表现力,
往往更胜一筹。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对身份立场上的影响是很直接的,比如人们经常提到“不该说的话”,往往就是说出来的话与自己的身份立场不相符,
这就导致原本想通过话语表达的效果,被直接扭曲成了恶果。
而对于话该不该说的约束性条件,越是对社会接触深刻的人,越有着令人慨叹世态炎凉,
却又不得不执行的一套行为守则,
这套行为守则让人们明白,言论表达这件事,就是工具,用工具的时候就是在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更理性的生存,
如果带着感情,带着情绪,甚至情绪起伏的时候用工具,那么便会难以驾驭工具的作用,
最终落得个“使用不当,后果自负”的结局。
因此,人们对于不该说的话,往往格外慎重和敏感,那么新的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不该说的话,是否存在一套标准的模版呢?
答案是否定的。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人讲话,是以人为主体,
但现实里,则是反过来,也就是说,有些话讲不讲,适不适合讲,要先看身份,
有了这个身份,这个话就可以讲,
没有这个身份,话就不要讲,也不能讲。
比如在公司开会时,坐在主位上的人,往往会对公司发展,人际环境等问题侃侃而谈,而坐在旁位上的人,若是也“学着侃侃而谈”,一方面会给人一种没眼力价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旁位上的人,往往是干活,干实事的人,
主位上的人,则有着“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为身份不同,所以同样的话,有人说出来就能赢得掌声,
有人说出来那就只有嘘声了。
虽说身份不同,要讲究说话的内容,
但是这话一旦出口,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话里有声,所谓的声,就是真实的分量,比如兑现承诺,承诺重如泰山,比如坚定信念,承诺就是一往无前的动力。
而如果说这话说出来,十分空洞,除了文字本身的内容,毫无意义,
那怎么办?
通常而言,我们称之为睁眼说瞎话。
尽管这词不是什么好词,但我们可万万不敢小瞧“瞎话的力量”。
在谈及瞎话力量问题的时候,事实上,我们谈论的并非瞎话本身,
而是谈论“说话身份”这一问题的博弈,
瞎话的力量小,说明谈话者身份不高,比如一些顽童,靠着“狼来了”的老故事试图博取成年人的哄堂大笑,
但同样的笑话,若是谈话者“分量十足”那么同样是狼来了,这一次即便来的是一只老鼠,众人们也会奉为“狼王”,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卑躬屈膝,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捂住嘴巴,
不知是在吃什么,还是在笑什么。
所以,同样的瞎话,因为“重量”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会存在天壤之别,更有甚时,我们会看到那些瞪大双眼说瞎话的人,似乎在他们看来,瞪大眼睛的瞎话更具威慑力,更有着超乎寻常的别样风采。
可惜,事实的反馈会让他们意识到,
总会有些“不听话”的人,选择闭起眼睛,
然后捂着嘴巴,笑个不停。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世界对于力量的认可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所谓主流,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态度,
换句话说,我们既不能否认那些瞎话背后的真实力量,或许对某些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但也不能否认,他们的需要,不等于我们也需要。
所以,有意思的就来了,
这个世界存在“既要,又要”的说法,
也必将存在“既不能,也不能”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