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孙禄堂

2019-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太极涛歌

1918年,五十八岁的孙禄堂迎来了人生的巅峰。这时的他因总统府承宣官的职位,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不再是籍籍无名的拳师,同时在武学上,《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已经相继出版,而在遇到武式太极拳大家郝为真后,学得武式太极拳精髓,并融太极、形意、八卦于一炉,创立独树一格的孙式太极拳,并开始着手撰写《太极拳学》。至此,孙禄堂算是基本完成了从普通拳师向一代宗师的蜕变。

当然,武学大师也好,一代宗师也罢,都不是自己封的,那是同行对其身份地位的普遍认可。孙禄堂先生“一代宗师”的身份的得到公认之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师出名门。他一生主要修习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艺均受自名师。郭云深、宋世荣、程廷华、郝为真均是武林中响当当的拳派代表人物。作为如此多位名师的高徒,这是他在武林立足的重要资本。

第二、武艺不俗。若仅是师出名门,他留在蒲阳拳社教拳为生或许不成问题,但是要成为一代宗师,还远远不够。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他自身确实有实力。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年轻时在实战方面表现出众,应该确实是实战派高手,不然徐世昌不会请他;第二、他不满足于做一个靠拳脚与人争高下的武夫,虽然没受过多少文化教育,但是多年来他刻苦自学,努力提升学养,这让他能够将武艺提升到理和道的层面。同时,他能著书立说,努力把武术向武学的品位提升。

拳脚只能征服几个人,而思想却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人。他的武艺不俗更多的体现在他对形意、八卦、太极三门的融通,以及通过著述所表达的一系列武学思想上,而非天下无敌的拳脚功夫。

第三、身居公职。1918年-1922年,孙禄堂做了五年的总统府承宣官,负责护卫徐世昌的个人安全。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对徐世昌可能非常陌生,但是当年他可是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他做过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为这样一个全国瞩目的政治人物担当护卫,对一个拳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认可和荣光。

当然,这份公职带给孙禄堂的不仅仅是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还会改变他的社交圈子,他的弟子中不乏非富即贵的社会名流,就是这个原因。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名望的树立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承宣官这份公职所带来的名望,使得他更加有机会从事高层次的社会活动,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为世人熟知,当然,这也使得他比普通武师有更多机会被同行视为武学大师。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倒也未必是孙禄堂刻意强求而来的。

第四、顺应时代。我坚定地相信孙禄堂肯定是实战高手,因为那个年代习武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获得高超的对抗能力,他学成后外出云游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1900年,在世纪之交有一件事颠覆了孙禄堂对武术的看法。这一年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在这场“扶清灭洋”运动中,他的八卦掌师父程庭华也参与其中,程庭华手提大刀上街灭洋,被洋人用火枪击毙。

我们有理由相信,程庭华被枪杀一事让他无比悲痛之余开始思考,在热兵器时代还需不需要通过练武来防身?还需不需要用武术去杀人?时代变了,练武的目的要不要随着变?应该怎么变?

通过他的著述我们可以感受到思考给他思想带来的转变。习武的首要目的不再是搏杀,在热兵器时代,习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修身,通过习武来完善人格、改变气质,“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习武者应该追求的是“技进乎道”的境界;二是,健身,通过习武开发人的良知良能,是身体达到中和状态,保持身体康健。

这一观点在那个时代应该是非常超前的,也与后来的“土洋体育之争”中社会上主张通过武术来强国强种,发挥武术的体育价值等主流思想相吻合。我想张之江之所以聘他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除了他在武林中的名望外,这种武学思想上契合也是重要原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