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庭训(四)
——《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13--4
【原文】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白话】陈亢退下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事,却得到了三点:听到了应该学《诗》,听到了应该学礼,又听到了君子不对自己的孩子有私厚。”
【思考之七】请从本章“远其子”谈谈孔子的父子关系。
“君子之远其子”,“远”非谓远离、疏远,此指对其子无私厚之心。张栻曰:“远其子之言,谓不私其子也。”《义疏》曰:“言不独亲其子。”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钱穆先生曰:“远谓无私厚,非疏义。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孔子教伯鱼,无异于教他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古者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所以别嫌疑,厚尊敬也。”古时候,父子分开而居是为了涵养孩子的尊敬之心。司马光在《家范》里说:“远者,非疏远之谓也。谓其进见有时,接遇有礼,不朝夕嘻嘻相亵狎也。”
所以,无论父子异宫还是其他方式的“远其子”都是为了培育涵养孩子对父亲的尊敬之心,搭建好教育的通道,保证最亲密的父子之间也要有礼在其间运行。远其子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远”的背后有更深厚、更克制的爱子亲子之情。
古人说“君子易子而教。”《孟子·离娄上》公孙丑曰:“君子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父子相夷,则恶矣。”父亲教儿子,爱之深责之切,一定要儿子怎样怎样做,孩子不听做不到,父亲就容易生气,一生气就不是在教孩子学好,反而是一种更不好的教育。孟子说的正是现在家庭教育的一大困境,所以“君子远其子”值得我们深思。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记载:“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厌倦的,大概只有学习吧!那个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说,可是他最终能够有好的名声,名播四方,流芳后代的原因,这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因此君子不能不学习。
无论《论语》《大学》《中庸》,还是其他典籍,我们都看不到孔子认为父亲就要严厉的记录,相反《礼记》则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这才是孔子真正的主张。孔子的教诲是顺乎人性的,而不是反人性的。父子亲情本来就是人之本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我爱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也会尊重他人的父母;因为我爱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也会爱护其他人的孩子。
《论语》一书也只有《阳货篇》记载“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仅此一章,谈到也只是《诗》。
《论语·述而篇》孔子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不教的吗?我没有什么隐瞒不教你们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时人包括弟子对孔子也同样是有很多猜测的。所幸,通过陈亢之问,使我们更加清楚“圣人视人子犹己子、无异无私、无偏无隐,所教俱是一贯之道”。
【思考之八】儒家的修学关键是什么?
《论语·学而篇》孔子讲的学习修行的次第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再友爱兄弟姐妹,进一步爱护更多的亲人朋友,乃至普通大众,培养利益一切人的仁德之心。这也是《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学次序。
这一章,以极其简练的对话和深远的用意,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及儒家的修学关键——学《诗》、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