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白油麻】
(《嘉 》)
【气味】甘,大寒,无毒。
宗 曰∶白脂麻,世用不可一日阙者,亦不至于大寒也。
原曰∶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热而发病,蒸者性温而补人。
诜曰∶久食抽人肌肉。其汁停久者,饮之发霍乱。
【主治】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食后生啖一合,终身勿辍。又与乳母服之,孩子永不生病。客热,可作饮汁服之。生嚼,敷小儿头上诸疮,良(孟诜)。仙方蒸以辟谷(苏颂)。
【发明】甄权曰∶巨胜乃《仙经》所重。以白蜜等分合服,名静神丸。治肺气,润五脏,其功甚多。亦能休粮,填人精髓,有益于男子。患人虚而吸吸者,加而用之。
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赤者状如老茄子,壳浓油少,但可食尔,不堪服食。唯钱乙治小儿痘疹变黑归肾,百祥丸,用赤脂麻煎汤送下,盖亦取其解毒耳。《五符经》有巨胜丸,云∶即胡麻,本生大宛,五谷之长也。服之不息,可以知万物,通神明,与世常存。《参同契》亦云∶巨胜可延年,还丹入口中。古以胡麻为仙药,而近世罕用,或者未必有此神验,但久服有益而已耶?
刘、阮入天台,遇仙女,食胡麻饭。亦以胡麻同米作饭,为仙家食品焉尔。又按苏东坡与程正辅书云∶凡痔疾,宜断酒肉与盐酪、酱菜、浓味及粳米饭,唯宜食淡面一味。及以九蒸胡麻(即黑脂麻),同去皮茯苓,入少白蜜为 食之。日久气力不衰而百病自去,而痔渐退。
此 乃长生要诀,但易知而难行尔。据此说,则胡麻为脂麻尤可凭矣。其用茯苓,本陶氏注胡麻之说也。近人以脂麻擂烂去滓,入绿豆粉作腐食。其性平润,最益老人。
【附方】旧十六,新十五。
服食胡麻∶《抱朴子》云∶用上党胡麻三斗,淘净甑蒸,令气遍,日干,以水淘去沫再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簸净,炒香为末,白蜜或枣膏丸弹子大。每温酒化下一丸,日三服。忌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若欲下之,饮葵菜汁。孙真人云∶用胡麻三升,去黄褐者,蒸三十遍,微炒香为末。入白蜜三升,杵三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旦服五十丸。人过四十以上,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也。
《神仙传》云∶鲁女生服胡麻饵术,绝谷八十余年,甚少壮,日行三百里,走及獐鹿。
服食巨胜,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用巨胜,九蒸九曝,收贮。每服二合,汤浸布去皮再研,水滤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时珍曰∶古有服食胡麻、巨胜二法。方不出于一人,故有二法,其实一物也。
白发返黑∶乌麻,九蒸九晒,研末,枣膏丸,服之。(《千金方》)。
腰脚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杵末。日服一小升,服至一斗永瘥。温酒、蜜汤、姜汁皆可 手脚酸痛微肿∶用脂麻五升熬研,酒一升,浸一宿。随意饮。(《外台》)
入水肢肿作痛∶生胡麻捣涂之。(《千金》)
偶感风寒∶脂麻炒焦,乘热擂酒饮之,暖卧取微汗出良。
中暑毒死∶救生散∶用新胡麻一升,微炒令黑,摊冷为末,新汲水调服三钱。或丸弹子大 呕 不止∶白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去麻顿服。(《近效方》)。
牙齿痛肿∶胡麻五升,水一斗,煮汁五升。含漱吐之,不过二剂,神良。(《肘后》)。
热淋茎痛∶乌麻子、蔓荆子各五合,炒黄,绯袋盛,以井华水三升浸之。每食前服一钱。
(《圣惠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油麻一合捣,和蜜汤服之。(《外台》)。
解下胎毒∶小儿初生,嚼生脂麻,绵包,与儿咂之,其毒自下。
小儿急疳∶油麻嚼敷之。(《外台》)。
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嚼烂敷之。(谭氏《小儿方》)。
头面诸疮∶脂麻生嚼敷之。(《普济》)
小儿瘰 ∶脂麻、连翘等分。为末。频频食之。(《简便方》)
疔肿恶疮∶胡麻(烧灰)、针砂等分,为末。醋和敷之,日三。(《普济方》)。
痔疮风肿作痛∶胡麻子煎汤洗之,即消。
坐板疮疥∶生脂麻嚼敷之。(笔峰《杂兴》)。
阴痒生疮∶胡麻嚼烂敷之,良。(《肘后》),乳疮肿痛∶用脂麻炒焦,研末。以灯窝油调涂,即安。
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唐氏)。
汤火伤灼∶胡麻生研如泥,涂之。(《外台》)。
蜘蛛咬疮∶油麻研烂敷之。(《经验后方》)。
诸虫咬伤∶同上。
蚰蜒入耳∶胡麻炒研,作袋枕之。(《梅师》)
谷贼尸咽,喉中痛痒,此因误吞谷芒,抢刺痒痛也。谷贼属咽,马喉风属喉,不可不分∶用 痈疮不合∶乌麻炒黑,捣敷之。(《千金》)。
小便尿血∶胡麻三升杵末,以东流水二升浸一宿,平旦绞汁,顿热服。(《千金方》)。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胡麻油】
(即香油)
弘景曰∶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然灯耳,不入药用。
宗 曰∶炒熟乘热压出油,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乃为熟油,始可食,不中点照,亦一异也。如铁自火中出而谓之生铁,亦此义也。
时珍曰∶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须自榨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经蒸炒,而又杂之以伪也。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利大肠,产妇胞衣不落。生油摩疮肿,生秃发(《别录》)。去头面游风(孙思邈)。主天行热 ,肠内结热。服一合,取利为度(藏器)。主喑哑,杀五黄,下三焦热毒瓦斯,通 少时,即泻下热毒,甚良(孟诜)。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日华》)。
治痈疽热病(苏颂)。解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时珍)。
【发明】藏器曰∶大寒,乃常食所用。而发冷疾,滑精髓,发脏腑渴,困脾脏。令人体重损声。
士良曰∶有牙齿疾及脾胃疾人,切不可吃。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之。若经宿,即动气也。
刘完素曰∶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同质而异性也。
震亨曰∶香油乃炒熟脂麻所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煎炼过,与火无异矣。
时珍曰∶张华《博物志》言∶积油满百石,则自能生火。陈霆《墨谈》言∶衣绢有油,蒸热则出火星。是油与火同性矣。用以煎炼食物,尤能动火生痰。陈氏谓之大寒,珍意不然。
但生用之,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似乎寒耳。且香油能杀虫,而病发症者嗜油;炼油能自焚,而气尽则反冷。此又物之玄理也。
【附方】旧十,新二十七。
发症饮油∶《外台》云∶病发症者,欲得饮油。用油一升,入香泽煎之。盛置病患头边,令气入口鼻,勿与饮之。疲极眠睡,虫当从口出。急以锻石粉手捉取抽尽,即是发也。初出,如不流水中浓菜形。又云∶治胸喉间觉有症虫上下,尝闻葱、豉食香,此乃发症虫也。二日不食,开口而卧。以油煎葱、豉令香,置口边。虫当出,以物引去之,必愈。
发瘕腰痛∶《南史》云∶宋明帝宫人腰痛牵心,发则气绝。徐文伯诊曰∶发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发,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摇,悬之滴尽,唯一发尔。
吐解蛊毒∶以清油多饮,取吐。(《岭南方》)。
解河豚毒∶一时仓卒无药。急以清麻油多灌,取吐出毒物,即愈。(《卫生易简方》)。
解砒石毒∶麻油一碗,灌之。(《卫生方》)。
大风热疾∶《近效方》云∶婆罗门僧疗大风疾,并热风手足不遂,压丹石热毒。用硝石一两,生乌麻油二大升,同纳铛中。以土墼盖口,纸泥固济,细火煎之。初煎气腥,药熟则香气发。更以生脂麻油二大升和合,微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内不津器中。凡大风人,用纸屋子坐病患,外面烧火发汗,日服一大合,壮者日二服。三七日,头面 疮皆灭也。(《图经》)。
伤寒发黄∶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搅服尽。(《外台》)。
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饮食时行痘疹,并宜用之∶以葱涎入香油内,手指蘸油摩擦小儿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最能解毒凉肌。(《直指》)。
预解痘毒∶《外台》云∶时行暄暖,恐发痘疮。用生麻油一小盏,水一盏,旋旋倾下油内,柳枝搅稠如蜜。每服二、三蚬壳,大人二合,卧时服之。三、五服,大便快利,疮自不生 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蔺氏经验方》)。
卒热心痛∶生麻油一合,服之良。(《肘后方》)。
鼻衄不止∶纸条蘸真麻油入鼻取嚏,即愈。有人一夕衄血盈盆,用此而效。(《普济方》)。
胎死腹中∶清油和蜜等分,入汤顿服。(《普济方》)。
漏胎难产∶因血干涩也。用清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胎滑即下。他药无 产肠不收∶用油五斤,炼熟盆盛。令妇坐盆中,饭久。先用皂角(炙,去皮)研末。吹少许 痈疽发背,初作即服此,使毒瓦斯不内攻∶以麻油一斤,银器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 肿毒初起∶麻油煎葱黑色,趁热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选方》)
喉痹肿痛生油一合灌之,立愈。(《总录》)。
丹石毒发,发热者∶不得食热物,不用火为使。但着浓衣暖卧,取油一匙,含咽。戒怒二 去滓。合酒每服三合,百日气血充盛也。
身面疮疥∶方同下。
梅花秃癣∶用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烧火入内煎沸,沥猪胆汁一个,和匀,剃头擦之,二、三日即愈。勿令日晒。(《普济方》)。
赤秃发落∶香油、水等分,以银钗搅和。日日擦之,发生乃止。(《普济方》)。
发落不生∶生胡麻油涂之。(《普济方》)。
令发长黑∶生麻油、桑叶煎过,去滓。沐发,令长数尺。(《普济》)。
滴耳治聋∶生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总录》)。
蚰蜒入耳∶刘禹锡《传信方》∶用油麻油作煎饼,枕卧,须臾自出。李元淳尚书在河阳日,蚰蜒入耳,无计可为。脑闷有声,至以头击门柱。奏状危困,因发御药疗之,不验。忽有人献此方,乃愈。(《图经》)。
蜘蛛咬毒∶香油和盐,掺之。(《普济方》)。
冬月唇裂∶香油频频抹之。(《相感志》)。
身面白癜∶以酒服生胡麻油一合,一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猪、鸡、鱼、蒜等百日。(《千金》)。
小儿丹毒∶生麻油涂之。(《千金》)。
打扑伤肿∶熟麻油和酒饮之,以火烧热地卧之,觉即疼肿俱消。松阳民相殴,用此法,经官验之,了无痕迹。(赵葵《行营杂录》)。
虎爪伤人∶先吃清油一碗,仍以油淋洗疮口。(赵原阳《济急方》)。
毒蜂螫伤∶清油搽之妙。(同上)。
毒蛇螫伤∶急饮好清油一二盏解毒,然后用药也。(《济急良方》)
灯盏残油 【主治】能吐风痰食毒,涂痈肿热毒。又治 犬咬伤,以灌疮口,甚良(麻枯饼 时珍曰∶此乃榨去油麻滓也。亦名麻糁(音辛)。荒岁人亦食之。可以养鱼肥田,亦《周礼》草人强坚用 之义。
【附方】新二。
揩牙乌须∶麻枯八两,盐花三两,用生地黄十斤取汁,同入铛中熬干。以铁盖覆之,盐泥泥之, 赤,取研末。日用三次,揩毕,饮姜茶。先从眉起,一月皆黑也。(《养老书》)。
疽疮有虫∶生麻油滓贴之,绵裹,当有虫出。(《千金方》)。
青 (音穣。《本经》上品) 恭曰∶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梦神,巨胜苗也。生中原山谷。(《别录》)。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本经》)。主伤暑热(思邈)。作汤沐头,去风润发,滑皮肤,益血色(《日华》)。治崩中血凝注者,生捣一升,热汤绞汁半升服,立愈(甄权)。祛风解毒润肠。又治飞丝入咽喉者,嚼之即愈(时珍)。
【发明】宗 曰∶青 即油麻叶也。以汤浸,良久涎出,稠黄色,妇人用之梳发,与《日华》作汤沐发之说相符,则胡麻之为脂麻无疑。
弘景曰∶胡麻叶甚肥滑,可沐头。但不知云何服之?《仙方》并无用此,亦当阴干为丸散尔。
时珍曰∶按∶服食家有种青 作菜食法,云∶秋间取巨胜子种畦中,如生菜之法。候苗出采食,滑美不减于葵。则本草所着者,亦茹蔬之功,非入丸散也。
胡麻花 思邈曰∶七月采最上标头者,阴干用之。
藏器曰∶阴干渍汁,溲面食,至韧滑。
【主治】生秃发(思邈)。润大肠。人身上生肉疔者,擦之即愈(时珍)。
【附方】新一。
眉毛不生 乌麻花阴干为末,以乌麻油渍之,日涂。(《外台秘要》)。
麻秸 【主治】烧灰,入点痣去恶肉方中用(时珍)。
【附方】新二。
小儿盐哮∶脂麻秸,瓦内烧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玄方》)。
耳出脓∶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为末。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亚麻】
(宋《图经》)
【释名】鸦麻(《图经》)、壁虱胡麻(《纲目》)。
【集解】颂曰∶亚麻子出兖州、威胜军。苗叶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其实用。
时珍曰∶今陕西人亦种之,即壁虱胡麻也。其实亦可榨油点灯,气恶不堪食。其茎穗颇似茺蔚,子不同。
子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大风疮癣(苏颂)。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大麻】
(《本经》上品)
【释名】火麻(《日用》)、黄麻(俗名)、汉麻(《尔雅翼》),雄者名 麻(《诗疏》)、牡麻(同上),雌者名苴麻(同上)、 麻(音字)。花名麻 (《本经》)、麻勃。
时珍曰∶麻从两KT 在广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KT 音派,广音俨。余见下注。云汉麻者 【集解】 【正误】《本经》曰∶麻 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之良。麻子九月采。
入土者损人。生太山川谷。
弘景曰∶麻 即牡麻,牡麻则无实。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恭曰∶ 即麻实,非花也。《尔雅》云∶ , 实。《仪礼》云∶苴,麻之有 者。注云∶有子之麻为苴。皆谓子也。陶以 为麻勃,谓勃勃然如花者,复重出麻子,误矣。既以 为米谷上品,花岂堪食乎?
藏器曰∶麻子,早春种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子,入药佳。压油可以油物。
宗 曰∶麻子,海东毛罗岛来者,大如莲实,最胜;其次出上郡、北地者,大如豆;南地者,子小。
颂曰∶麻子处处种之,绩其皮以为布者。农家择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谓之雌麻,种之则结子繁。他子则不然也。《本经》麻 、麻子所主相同,而麻花非所食之物,苏恭之论似当矣。然《本草》朱字云,麻 味辛,麻子味甘,又似二物。疑《本草》与《尔雅》、《礼记》称谓有不同者。又《药性论》用麻花,云味苦,主诸风、女经不利。然则 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
时珍曰∶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黄麻。处处种之,剥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为 ,雌者为苴。大科如油麻。叶狭而长,状如益母草叶,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剥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棱,轻虚可为烛心。《齐民要术》云∶麻子放勃时,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则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捣治为烛。即此也。《本经》有麻 、麻子二条,谓 即麻勃,谓麻子入土者杀人。苏恭谓 是麻子,非花也。苏颂谓 、子、花为三物。疑而不决。谨按∶《吴普本草》云∶麻勃一名麻花,味辛无毒。麻蓝一名麻 ,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麻叶有毒,食之杀人。麻子中仁无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据此说则麻勃是花,麻 是实,麻仁是实中仁也。普三国时人,去古未远,说甚分明。
《神农本经》以花为 ,以藏土入土杀人,其文皆传写脱误尔。陶氏及唐宋诸家,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可谓疏矣。今依吴氏改正于下。
麻勃 普曰∶一名麻花。
时珍曰∶观《齐民要术》有放勃时拔去雄者之文,则勃为花明矣。
【气味】辛,温,无毒。
甄权曰∶苦,微热,无毒。畏牡蛎。入行血药,以 虫为之使。
【主治】一百二十种恶风,黑色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治女人经候不通(《药性》)。
治健忘及金疮内漏(时珍)。
【发明】弘景曰∶麻勃方药少用。术家合人参服之,逆知未来事。
时珍曰∶按∶《范汪方》有治健忘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参二两,为末,蒸令气遍。每临卧服一刀圭,能尽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记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来事,过言矣。又《外台》言生疔肿人,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用胡麻、针砂、烛烬为末,醋和敷之。不知麻勃与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见漆即生疮者,此理皆不可晓。
【附方】旧一,新二。
瘰 初起∶七月七日麻花、五月五日艾叶,等分,作炷,灸之百壮。(《外台秘要》)。
金疮内漏∶麻勃一两,蒲黄二两,为末。酒服一钱匕,日三,夜一。(同上)。
风病麻木∶麻花四两,草乌一两,炒存性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服三分,白汤调下。
麻 普曰∶一名麻蓝,一名青葛。
时珍曰∶此当是麻子连壳者,故《周礼》朝事之笾供 、《月令》食麻,与大麻可食、可供稍有分别,壳有毒而仁无毒也。
【气味】辛,平,有毒。
普曰∶神农∶辛。雷公∶甘。岐伯∶有毒。畏牡蛎、白薇。
【主治】五劳七伤。多服,令人见鬼狂走(《本经》。诜曰∶要见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丸弹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满百日即见鬼也)。利五脏,下血,寒气,破积止痹散脓。久服,通神明,轻身(《别录》)。
【附方】旧一。
风癫百病∶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发或不发,或多言语,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顷定。进三剂愈。(《千金》)。
麻仁 【修治】宗 曰∶麻仁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着水。次日日中曝干,就新瓦上 去壳,簸扬取仁,粒粒皆完。张仲景麻仁丸,即此大麻子中仁也。
【气味】甘,平,无毒。诜曰∶微寒。
普曰∶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
士良曰∶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气。妇人多食即发带疾。 畏牡蛎、白薇,恶茯【主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本经》)。治中风汗出,逐水气,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沐发,长润(《别录》)。下气,去风痹皮顽,令人心欢,炒香,浸小便,绞汁服之。妇人倒产,吞二、七枚即正(藏器)。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士良)。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难产(《日华》)。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孟诜)。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
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时珍)。
【发明】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
刘完素曰∶麻,木谷也而治风,同气相求也。
好古曰∶麻仁,手阳明、足太阴药也。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润也。
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附方】旧十九,新十九。
服食法∶麻子仁一升,白羊脂七两,蜜蜡五两,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饥耐老。(《食疗》)。
耐老益气,久服不饥∶麻子仁二升,大豆一升,熬香为末,蜜丸。日二服。(《药性论》)。
大麻仁酒,治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用大麻仁水浸,取沉者一大升曝干,于银器中旋旋慢炒香熟,入木臼中捣至万杵,待细如白粉即止,平分为十帖。每用一帖,取家酿无灰酒一大碗,同麻粉,用柳槌蘸入砂盆中擂之,滤去壳,煎至减半。空腹温服一帖。轻者四五帖见效,甚者不出十帖,必失所苦,效不可言。(《箧中方》)。
麻子仁粥,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动∶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滤取汁,入粳米 老人风痹∶麻子煮粥,上法食之。
五淋涩痛∶麻子煮粥,如上法食之。(同上)。
大便不通∶麻子煮粥,如上法服之。(《肘后方》)。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便秘而小便数∶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厚朴一尺,大黄、枳实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研,炼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浆水下十丸,日三服。不知再加。(张仲景方)。
产后秘塞∶许学士云∶产后汗多则大便秘,难于用药,惟麻子苏子粥最稳。不惟产后可服,凡老人诸虚风秘,皆得力也。用大麻子仁、紫苏子各二合,洗净研细,再以水研,滤取汁一 产后瘀血不尽∶麻子仁五升,酒一升渍一夜,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与男子通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
胎损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香,水二升煮汁,分服。(《心镜》)。
妊娠心痛烦闷∶麻子仁一合(研),水二盏,煎六分,去滓服。(《圣惠》)。
月经不通,或两三月,或半年、一年者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两,研匀,熟酒一升,浸一夜。日服一升。(《普济》)。
呕逆不止∶麻仁三合杵熬,水研取汁,着少盐,吃立效。李谏议常用,极妙。(《外台》)。
虚劳内热,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气吸吸,口燥热淋∶用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减半,分服。四五剂瘥。(《外台》)。
补下治渴∶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二。(《药性论》)。
消渴饮水,日至数斗,小便赤涩∶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饮汁,不过五 乳石发渴∶大麻仁三合,水三升,煮二升,时时呷之。(《外台》)。
饮酒咽烂,口舌生疮∶大麻仁一升,黄芩二两,为末,蜜丸。含之。(《千金方》)。
脚气肿渴∶大麻仁熬香,水研取一升,别以水三升,煮一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内麻汁,更煎三五沸。食豆饮汁。(《外台秘要》)。
脚气腹痹∶大麻仁一升(研碎)。酒三升,渍三宿,温服大良。(《外台》)。
血痢不止∶《必效方》∶用麻子仁汁煮绿豆。空心食,极效。(《外台》)。
小儿痢下赤白,体弱大困者∶麻子仁三合,炒香研细末。每服一钱,浆水服,立效。(《子母秘录》)。
截肠怪病,大肠头出寸余,痛苦,干则自落,又出,名为截肠病,若肠尽即不治∶但初觉截时,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饮大麻子汁数升,即愈也。(夏子益《奇疾方》)。
金疮瘀血在腹中∶用大麻仁三升,葱白十四枚,捣熟,水九升,煮一升半,顿服。血出不尽,更服。(《千金》)。
腹中虫病∶大麻子仁三升,东行茱萸根八升,渍水。平旦服二升,至夜虫下。(《食疗》)。
小儿疳疮∶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录》)。
小儿头疮∶麻子五升。研细,水绞汁,和蜜敷之。(《千金》)。
白秃无发∶麻子三升炒焦研末,猪脂和涂,发生为度。(《普济方》)。
发落不生∶ 麻子汁煮粥,频食之。(《圣济总录》)。
耳出脓∶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研匀,作梃子,绵裹塞之。(《圣惠方》)。
大风癞疾∶大麻仁三升淘晒,以酒一斗浸一夜,研取白汁,滤入瓶中,重汤煮数沸收之。
每饮一小盏,兼服茄根散、乳香丸,取效。(《圣惠方》。
卒被毒箭∶麻仁数升,杵汁饮。(《肘后》)。
解射罔毒∶大麻子汁,饮之良。(《千金》)。
辟禳温疫∶麻子仁、赤小豆各二七枚,除夜着井中。饮水良。(《龙鱼河图》)。
赤游丹毒∶麻仁捣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湿癣肥疮∶大麻 敷之,五日瘥。(《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状∶剥净,以大麻子炒研末摩之。(《千金方》)。
油 【主治】熬黑压油,敷头,治发落不生。煎熟,时时啜之,治硫黄毒发身热(时珍。出《千金方》、《外台秘要》)。
【附方】新一。
尸咽痛痒∶麻子烧取脂,酒调一钱服之。(《圣济总录》)。
叶 【气味】辛,有毒。
【主治】捣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敷蝎毒,俱效(苏恭)。浸汤沐发长润,令白发不生 甄权曰∶以叶一握,同子五升捣和,浸三日,去滓沐发。
【发明】时珍曰∶按∶郭文《疮科心要》∶乌金散治痈疽疔肿,时毒恶疮。方中用火麻头,同麻黄诸药发汗,则叶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济方》用之截疟,尤可推焉。
【附方】新二。
治疟不止∶火麻叶,不问荣枯,锅内容武火慢炒香,连锅取下,以纸盖之,令出汗尽,为 临发前用茶或酒下。移病患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又方∶火麻叶(如上法为末)
一两,加缩砂、丁香、陈皮、木香各半两,酒糊丸梧子大。每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诸疟,壮元气。(《普济方》)
黄麻 【主治】破血,通小便(时珍)。
【附方】新二。
热淋胀痛∶麻皮一两,炙甘草三分,水二盏,煎一盏服,日二,取效。(《圣惠方》)。
跌扑折伤疼痛∶接骨方∶黄麻(烧灰)、头发灰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 麻根 【主治】捣汁或煮汁服,主瘀血石淋(陶弘景)。治产难衣不出,破血壅胀,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效(苏恭)。治热淋下血不止,取三、九枚,洗净,水五升,煮三升,分 服,血止神验(《药性》)。根及叶捣汁服,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及 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无则以麻煮汁代之(苏颂。出韦宙《独行方》)。
沤麻汁 【主治】止消渴,治瘀血(苏恭)。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小麦】
(《别录》中品)
【校正】《拾遗》麦、苗并归为一。
【释名】来。
时珍曰∶来亦作KT 。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 ,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
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 。 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又云∶来象其实, 象其根。《梵书》名麦曰迦师错。
【集解】颂曰∶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或云∶收麦以蚕沙和之,辟蠹。或云∶立秋前以苍耳锉碎同晒收,亦不蛀。秋后则虫已生矣。盖麦性恶湿,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小麦 【气味】甘,微寒,无毒。入少阴、太阳之经。
甄权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
【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别录》)
。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汤饮,治暴淋(宗 )。熬末服,杀肠中蛔虫(《药性》)。
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伤灼(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而《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以功性,故立论不同尔。
震亨曰∶饥年用小麦代谷,须晒燥,以少水润,舂去皮,煮为饭食,可免面热之患。
【附方】旧二,新五。
消渴心烦∶用小麦作饭及粥食。(《心镜》)
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饮之即愈。(《奉亲书》)
项下瘿气∶用小麦一升,醋一升,渍之,晒干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两,和匀。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短剧》)。
眉炼头疮∶用小麦烧存性,为末。油调敷。(《儒门事亲》)。
白癜风癣∶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之甚效。(《医学正传》)。
汤火伤灼,未成疮者∶用小麦炒黑,研入腻粉,油调涂之。勿犯冷水,必致烂。(《袖珍方》)。
金疮肠出∶用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绵滤取汁,待极冷。令病患卧席上,含汁使肠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惊动,即杀人。(《刘涓子鬼遗方》)。
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时珍)。
麦麸 【主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 贴之(《日华》)。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藏器)。
醋 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时珍)。
【发明】时珍曰∶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
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附方】新七。
虚汗盗汗∶《卫生宝鉴》∶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
或煎汤代茶饮。一方∶以猪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灭诸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和酥敷之。(《总录》)。
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
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
面 【气味】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别录》)。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 ,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浓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 )。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
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浓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见萝卜条。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附方】旧六,新二十三。
热渴心闷∶温水一盏,调面一两,饮之。(《圣济总录》)。
中 卒死∶井水和面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盗汗∶麦面作弹丸,空心、卧时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内损吐血∶飞罗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医学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面入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普济方》)。
中蛊吐血∶小麦面二合,水调服。半日当下出。(《广记》)。
呕哕不止∶醋和面,作弹丸二、三十枚,以沸汤煮熟,漉出投浆水中,待温吞三、两枚。
哕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面,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疗日泻百行,师不救者。(《外台》)。
泄痢不固∶白面一斤,炒焦黄。每日空心温水服一、二匙。(《正要》)。
诸疟久疟∶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时采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绿豆大。
临 头皮虚肿,薄如蒸饼,状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师方》)。
咽喉肿痛,卒不下食∶白面和醋,涂喉外肿处。(《普济方》)。
妇人吹奶∶水调面煮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搅匀热饮。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瘳。
(《经验方》)。
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黄,醋煮为糊,涂之即消。(《圣惠方》)。
破伤风病∶白面、烧盐各一撮。新水调,涂之。(《普济方》)。
金疮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蔺氏经验方》)。
远行脚趼成泡者∶水调生面涂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伤瘀损∶白面、栀子仁同捣,以水调,敷之即散。
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疮中恶肉∶寒食面二两,巴豆五分。水和作饼,烧末掺之。(《仙传外科》)。
白秃头疮∶白面、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济方》)。
小儿口疮∶寒食面五钱,硝石七钱,水调半钱,涂足心,男左女右。(《普济方》)。
妇人断产∶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经水至时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阴冷闷痛,渐入腹肿满∶醋和面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疮∶盐、面和团,烧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剥净,以酒和面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肿∶面和腊猪脂封之良。(《梅师方》)。
伤米食积∶白面一两,白酒曲二丸,炒为末。每服二匙,白汤调下。如伤肉食,山楂汤下。(《简便方》)
麦粉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孟诜)。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
【发明】时珍曰∶麦粉乃是麸面,面洗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古方鲜用。按∶万表《积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 热未破者,取效如神。
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干,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干亦不能动。久则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苏州杜水庵所传,屡用有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面筋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时珍)。宽中益气(宁原)。
【发明】时珍曰∶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
宗 曰∶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
麦 (即糗也。以麦蒸,磨成屑)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止烦(《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