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球成金》中学决策

2020-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言一影

故事从一次棒球比赛的失利开始,落寞的球馆褪去了所有的喧嚣,长长的走廊显得异常孤独,那是一双忧郁但倔强的眼睛。

比赛输了,球队面临的状况是资金实力不足,好不容易培养出的球员转眼就被实力雄厚的球队挖了去,而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次次地给别人输血。球队的老板都觉得他们已经做得尽力了,用他的话说:“我们是个小球队,而你只是个小球队的经理。”

是要被这个“小”限制住吗?

比利·宾恩没有。

他说:"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冠军,那意义何在?"

需要解决的问题出来了——怎样在比别人少得多的预算下赢得冠军?

如果按常规来,继续靠球探去挖掘有潜力的球员替代被挖走的明星球员,其结果不过就是重复之前可预知结果的、无悬念的过程,永远没有赢的可能。

只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

于是比利在谈交易时发掘了彼得·布兰德——一个耶鲁经济学毕业的球员分析师。

彼得擅长数据分析,他把所有球员的各种素质信息进行量化,建立一个分析模型,量化分析的好处在于它剔除了人的主观因素,能看到很多被球探们忽视的信息,即量化估值。现在司空见惯的决策模型在当时却是匪夷所思的,尤其是要替代经验和洞察力来做决策。

冲突产生了。

因此决策确定后执行的过程并不顺利,球探被炒,教练不执行,球队赢来了一连串的lost。

第一个冲破牢墙的人,是会付出点代价的,但他也有可能改变世界!

第一个冲破牢墙的人,是敢于堵死自己所有退路的,他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在他把教练不执行的借口都解决掉以后,外界以为这是他们彻底的放弃,但谁想得到,这是一次涅槃重生——球队赢来了20连胜,破了记录,并在两年后夺得了冠军。

影片最后定格在比利那双依然忧郁的眼睛上,只是此时的眼神变得不再迷茫,他在冲破牢墙之后,解救了自己,改变了别人,重新定义了棒球这项运动。

这就是《点球成金》,一部老片子。

其中形象地演绎了决策的全过程。

①定义本质的问题——决策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如果连问题都切不准,决策是否就变得毫无意义?

球队失利后面临的表面问题是:找替换球员——走老路,重复老问题。

而本质的问题是:富的球队和穷的球队的不公平竞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

②决策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分析备选——评估球员,建立量化模型,找到低估值球员。

不太懂棒球,也只是刚刚理清楚一些比赛的基本规则。影片中谈到的对于球员评估的信息挺有意思的,比如:帅、女朋友不好看。建立模型时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得分,与之相关的素质就是“上垒率、击打率”。

③选择执行备选,评估决策效果—— 在一系列的失败后,继续问题判定,卖掉那个通过模型计算得分高却私生活名声不好的球员,承认决策失误,同时迫使教练执行决策。

这是一个在直觉决策(靠经验、感觉和积累做判断)中引入理性决策(问题清晰、最大化收益)的典型案例。

这是非线性思维模式(向内寻)向线性思维模式(依靠外部数据,依靠理性逻辑处理信息)转变的过程。

诚然,引入量化模型分析球员为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也同时离不开“人”的因素,好的决策能在执行中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其自信心。

影片最后有个情节挺感人的,在比利纠结能不能赢得最后一场比赛时(那是他的意义所在),彼得给他看了一段影像:一个240磅的捕手,一个从来都没有信心上二垒的球员,那天他意外地奋不顾身地跑上二垒,在那一刻,他曾经的恐惧都不存在了,这是突破带来的信心。然而有意思的是,别人都在笑他,接下来他才发现,他竟然打出了一个全垒打,他可以从从容容地跑向属于他的本垒。

这就是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