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意义
最早听说人生无意义这个说法应该是从刘擎老师讲的西方思想中得到,最近这个说法又常出现,这跟当前看的书籍(人性的枷锁)、听的音频(现实主义哲学)以及对周边人产生出的热情转而变得清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之前谈想法之前总要找一些意义,诸如人生究竟要怎么过之类的一些讲法,诸如要跑步,因为跑步让人快乐,诸如要理财,因为可以增长家庭财富,进而改善生活状态,进而拥有好的人生...
若人生就是无意义,好像很多时候也就是无意义的状态啊。比如梦想得到的某件物品通过努力得到了,心下生喜,可要不了多久时间,这种喜悦也就平淡了,再进而用另外一种东西填补这种空洞,得到之后又平淡,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直到死亡,才突然醒悟,原来最终带不走一件可以保持恒久喜欢的物品,原来以前追求的好多事物,到头来才发现根本不值一提。
关于人生无意义之说,以上并非也不太可能就是听之骇然的全面的东西,只不过偶发性的随口一说,弄不好过了今晚,明天又是要追逐刚好喜欢上的一套茶车了。
一两天前的深夜两点钟,把月度计划中的书籍(人性的枷锁)看完了,读到最后,又像小时候读射雕英雄传一般,看着逐渐变薄的未看书页心下焦急——怎么就要看完了啊。
现在整体回想整书,肯定是好的,里面仅有主人公(菲利普)在某一次卑微的继续为他喜欢的“俗套”女做出的一些行为与谈话时,深感不耐,除此以外,里面众多的心理描述,以及对某些事物本身的深层(纠结)思考,是值得让人深思的。也正是这些值得深思的话语让人感到写就一本好点的小说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深厚的思想哲学与社会阅历(文化水平),我想成为作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说说,而作家这样的词汇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谈及。
非要谈点对于书籍的认识的话,最好的时候就是在热乎的时候了吧,即便有些时候会随着以后生活中碰到的事物激发起一些书中的思想,但那个时候又要另当别论,很可能有记不清出乎哪本书,出乎哪些思想,所以还是趁热打铁的好。写到这我还是摆脱不了书本后面某个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因为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到更多一些能够超过这段话所描述的东西——除了我又想起出版社印刷错误的众多处,我总以为,现阶段出本书已经不会再出现错别字之类的低下错误了(又想到了故人,不知道她的出版社是否也会出现错误)。
所以对于这本书最好的概述也就应该引述封面的这一段了:
只有卸下人性的种种枷锁,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父母早亡,自小就被送去伯父家寄养,而寄人篱下的生活更是加重了他的敏感和自卑。此外,他的人生道路也并不顺畅,为此他进行了诸多尝试并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跛足、宗教、学历、爱情、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等加诸在他一生中的种种枷锁,最终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西奥姆.德莱塞
本月计划除了提早读完本书,跑步也在有序不紊的进行中,进入二月,青岛的天气来个“倒春寒”,本来暖和几天甚至以为春天就要这般来临,没想到又突然冷上几天,昨天的跑步就是一个例证,居然越跑越冷,后来就是因为冷,给提早冻了回来。今天尚好,没有风,所以今天也就多跑两公里。
读完人性的枷锁,又从书架上找出几个月前故人推荐的《忏悔录》,分上下两本,看完60多页,有“原来如此”的感觉,除了对作者卢梭的感叹,也不由得重新回想推荐的缘由——洞人心思啊
读了60多页,认为并不是一本很正向的书籍,这过程中一度让我想起渡边纯一的失乐园,因为卢梭更加真实(更多的内心剖白源于真实的自己),越读越有走向黑黢黢的深夜之感。也不知道后面将会如何。
读失乐园是在刚入社会,那时候对自身的把控能力与抵抗社会影响的能力自是比不过现在,当时对这本书给自己的影响到了低谷,好长时间不能跳脱出来面向正午的阳光,而如今读完60多页的忏悔录,即便就是失乐园的“翻版”或者因为真实而显得更加“厉害”,那也自是要进行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