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三伏是怎么计算的呢?

2019-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小路24

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其实中国大部分地区,最冷和最热的时候时候并不是在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高)和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高),而是这句谚语说的三九和三伏。

01 什么是三伏?

伏是阴气受阳气所迫埋藏在地底的意思。想想看,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你是不是丧失了购物的乐趣,只想潜伏在空调下享受空调带来的清凉呢?

三伏是指这段炎热的时光大概要经过三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一伏、二伏、三伏。

02 三伏大概是什么时候

三伏并不是确定的,每年三伏天是变化的。但大概的时间是阳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的大约时长为三十天到四十天。

《幼学琼林》中说:“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夏至日一般都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但庚日一般是怎么计算的呢?

古代一般都用天干地支合并来记录时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10个数字,而地支有12数字,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俗称“天干纪日法”。

天干和地支搭配就得到了我们常常见到甲子、丁卯等时间。所谓的庚日就是天干的庚与地支的时期搭配起来。由于天干有10个,所以庚日一般在10天出现一次。第三个庚日被称为初伏,第四个被称为二伏,第五个则是三伏。

按理来说,每伏只有十天,往往有时候有的中伏是二十天。这是因为立秋的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如果头伏离夏至日比较近的话,那么入伏之后再过20天还没有到立秋,所以中伏需要延长至20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