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读书笔记,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如何有效地记忆?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有效记忆的衡量标准: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
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就是线索,换句话说就是将记忆和线索结合。
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所以在记忆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增加线索,丰富线索,线索越多,还原的记忆就越详细。
举个例子,有些人在记忆圆周率的时候,就会将,圆周率的数字,与文字或空间结合起来,形成最不可思议的故事,故事越离奇,记忆就越牢固。
在回忆的时候,如果不能呈现当初记忆时的某些关键线索,就可能导致所谓的线索依赖性遗忘,在线索依赖性遗忘中,你的大脑里并非没有存放目标及,只是线索不对,无法提取出来而已。
作者举的笔记例子,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记了好多本笔记,或者用电子笔记软件记录了很多文本笔记。但是当需要使用的时候,查找起来非常麻烦,有时候是标记的不够醒目,也可能是电子笔记的关键词不合适。经常发生原文作者使用的关键字,和你搜索使用的关键词不一致。所以在记笔记的时候,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关键章节段落的主旨。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用自己习惯的关键词,来代替作者擅长的关键词,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做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锻炼我们的归纳演绎能力。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观点归纳出一般事物的规律,又可以将一般事物的规律,推广到其他事物。这样就实现了将知识和经验,推广到更广的范围和领域,也就实现了,学以致用。
通俗的来讲,这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释。
如何高效的学习
1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
温故而知新,将新学到的东西与以前的知识整合起来,就可以丰富你的的知识体系。
2主动创造回忆的机会
a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讲课的人比听课的人更能系统化自己的知识。
b整理笔记。整理复习以前的笔记,一是可以巩固记忆,二可以实现重新审视知识。纠正以前理解的,偏差。
c就阅读的某个主题写文章。
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的串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平添无数提取线索。
3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我们的大脑能清晰地分辨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候自己怎么做的,别人怎么做的,而不会将两者混淆。那么如何做到在阅读一本书时,有着与作者同样的感觉?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亲身去实践,这样获得的印象,自然要深刻得多,但是我们不能做到,事事如此。
一个弥补的办法在于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地,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感受他们,是他们和你的情绪记忆挂钩,进化赋予我们的情绪,是提取的绝佳线索,也是强化记忆的最佳催化剂。
由于我们真切地设想了自己处于这些场景中,在我们设想的场景中,我们是第一人称视角,所以当以后,遇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就更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4抽象和推广
人类大脑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强大的归纳推理,或者我们常说的,泛化推广,举一反三抽象,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将特例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不叫重庆的话,知识总是会和无关紧要的细节挂钩,被约束在狭窄的一个特定场景中,无法传播,抽象使其在知识树上上升一个或多个层次,从而能够被运用到更多的分支上,同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将问题也抽象一下,剔除不相关细节,使问题也从一个特定的分支往上抽象,从而碰到之前泛化过的结论。
作者举例从经济决策的考量目标是投入回报比例,那么衡量投资实践的唯一标准,也应该是投入回报比例,但是很多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偏离这个标准,反而倾向于从众,跟随权威,推迟决策,低价。
5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
将别人的经历或通过阅读和观察得来的经历和自身的经历进行比较,常常能够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论。观察和比较本身就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a观察的样本量大小很关键。数据量过少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推论。
b警惕沉默的证据,事后偏见,自利归因。尤其是名人传记,常常会犯事后偏见的错误,或者说这更多是艺术的想象或演义。例如巴菲特的自传滚雪球中提到,巴菲特小时候滚雪球所受到的启发,从而走上长期投资之路。
观察阅读,并别忘带着你的理性去审视,弄清娱乐是娱乐,知识是知识,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识,最好过滤一下你的信息,否则你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