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儿童的专注力(二)

2020-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任玉新

        人的大脑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0-3岁(婴儿期)是脑神经细胞不断增多的时期;4-7岁(幼儿期)是脑神经细胞发生“间拔”现象的时期;8-10(小学1-3年级)是“信息传递回路”不断发展的时期。每个阶段都是互相交叉,共同发挥作用。

        “间拔”的原意为农业用词,指在育苗过程中,间隔拔除长势不好的幼苗,留下好苗。这里借用形容脑细胞的成长。这一时期,无用的细胞被间拔而死掉,大脑会自动拣选出需要留下的细胞。细胞被拣选的同时,孩子大脑中的“信息传递回路”便会形成并不断发展。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共同构建起一张复杂而庞大的信息网。

        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孕育聪明的大脑呢?“间拔期”是孩子发挥才能的第一步,经常跟孩子进行有感情的、愉快的会话,创造亲子积极互动的环境,就能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得更加聪明,这个观点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同样得到了验证。尽可能多的耐心地跟孩子交流,让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不随意贴标签(不爱说话、内向、胆小);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发育有先有后。“育脑”不存在“晚”的问题,过分担心和焦虑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大脑发育。(插手、包办、命令、催促、否定、讽刺)。

        7岁以后,父母要绕到孩子身后,跟孩子一起思考、共同烦恼,有利于孩子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九岁的和树刚好处在“信息传递回路”机能发育的时期,由于前期爸爸妈妈没有经常跟和树进行有感情的愉快的会话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却把“快点!”“好好写作业”挂在嘴边,这些话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干劲”,让孩子产生了“我知道就是不想做”的情绪,反而造成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这一时期,如果他自己“想要做”,才会尽力去做,而做成之后感到喜悦时,神经细胞网络就会迅速扩展。也就是说,“干劲”与“成就感”才是促进大脑良性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干劲就无法体会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无法让孩子产生干劲,如此往复,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真正的补习高手都是从孩子已经掌握的简单题入手,逐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的,目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干劲”和“成就感”。

        和树妈妈最后发现报什么补课班或者怎么打孩子屁股都无济于事,后来她在脑科学家林成之先生的指导下,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改变。林先生让妈妈给和树出五个一年级水平的简单题目,要求确保孩子能绝对全部做出来。妈妈出完题目后,不是像往常一样说“快点做出来”,而是敲敲孩子的后背说:“妈妈努力了,接下来轮到你喽。嘿,开关打开啦!”。专注力涣散的和树突然被妈妈叫到,所以吃了一惊,他拿过来题目一看,很简单,于是很有信心地快速答出了题目,体验到第一份成就感。“完全正确啊,接下来,妈妈要出点儿有难度的题喽,嘿,开关打开啦!”按这样的节奏不断轻敲孩子的后背,孩子便不知不觉地开始集中精力学习了。妈妈努力出题的行为刺激了和树的大脑,轻轻敲后背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了“共同努力”的信号,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进一步点燃了和树的干劲,专注力自然越来越强。

        林成之教授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成为“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的潜质。在培养孩子脑力、拓展孩子能力、促进孩子人格成长方面,父母的力量无可代替,特别是妈妈。即使曾经抱有“无论我说什么都不管用”“培养专注力已经晚了”这样的想法,只要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符合大脑的结构,遵循大脑的成长发展规律,孩子就会一点点发生改变。孩子的专注力不是父母和老师要求出来的,而是父母亲人保护和培养出来的,是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提高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