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发展的担忧(欢迎解答)
题目:从我个人角度来谈谈《文学理论》中的得与失
古人有“不平则鸣”,今读书读到一些兴尽之处,不免有一些想法。当今中文系的学子都知道我们有五大部分,分别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众所周知,童庆炳所著的《文学理论》被众多高校选为教科书,其中必然有其可取之处,而笔者认为有一些东西需要修正则会更好。
本人对待中文专业各大著作本是抱着一种崇敬之情,尤其是《文学理论》,因为《中国文学史》是最喜爱的书,故无案头之累,而迟迟没有把《文学理论》通读,一是因为理论繁多,无甚趣味;二是佶屈聱牙之词使人神魂颠倒,中国的文论尚且文从字顺,外国的则不免有些读来感觉难过;三是我心本自有一套规范,读来总是会产生一些疑惑。而今我在读的时候就发现两个问题可以和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个是《文学理论》的创作背景,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世界文学史中研究文献的理论方法创作,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构架有什么不足?
第二个是《文学理论》的主线是什么,中西方文学像经纬线的交错是一种常见的论述方法,那么文艺理论部分是否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指导中国文学创作?未来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会一直贯彻下去吗?其他亚洲国家或者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按照这样的文艺创作规律进行文学创作吗?
笔者认为《文学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过分夸大
1、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说中国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方法进行创作,那么历史上当我们文学没有马克思主义,追溯古代史当中,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出现了多次灿烂的文明,那么现代人们的思想问什么被“锁定”在一种文学思潮下面,这是不是文学的悲哀,是否会陷入新的文化漩涡。我们的文学是否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2、文学的发展过去和未来是掌握在什么人当中的,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现在的文学的受众对象是谁?在全国畅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治、经济、文学下,我们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还能永葆生机吗?
3、是我们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文化当中,还是中国文学要按照自己的道路走,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来丰富中国文化?在书中明确说道我们要将中华文明融入其中,笔者不能理解,我们是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文学的未来会不会走向另一条道路,在这个角度,我颇为担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