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害怕,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无力接纳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169人  有料家庭教育

害怕,是每个孩子都会情绪,比如怕黑、怕虫、怕独自睡觉、怕人嘲笑、怕同伴排挤......

这些对大人来说的“小事”,对孩子却意义重大。

孩子就是通过这些“小事”来建立自我认知、自尊自信,来学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以应对人生中的压力事件。

01 我怕老师批评

“妈妈,上周五跆拳道课,曦曦告诉老师说我跑了,老师说我了。”孩子心事重重的突然说起上周的一件事。

没有任何背景,我听着一头雾水:“我没有明白,是老师不让你们跑,曦曦看见你跑了去告诉老师了,然后老师批评你了吗?”

“嗯。可是我没有跑。”她委屈的说。

“那你跟老师解释了吗?”

“没有。”

“为什么不解释呢?”

“我怕解释了老师也不相信。”孩子低着头。

“你不解释,老师怎么会知道呢?你不解释,你怎么知道老师不相信呢?”我带着不满的语气责备。

“可是我就是害怕!”因为我没有理解她说的“怕”,孩子气愤的比我更大声的喊出来。

“有什么好可怕的,老师也是个人。而且,如果曦曦瞎说了,你当时就应该反驳呀。”我越听越恼火,声音提高八度。

孩子带着一副委屈、难过的表情转向了另一边,不再解释。

02 害怕就是“无能”


我冷静下来,反思自己为什么听到孩子说“害怕”,会这么愤怒。

时间回到了我的童年。

父母因为生意忙碌,要求我们“独立自强”。学习上和生活上各种事情,我们常常要自己去应对。

有一天,爸妈做完生意,还去喝喜酒了,得到很晚才回来。

我和妹妹放学后自己回家、热饭吃,然后反锁上大门在房间里写作业。

那时候我上三年级,妹妹上学前班。

我们家单独住在离村子有3、4里地远的地方,周围是果园,再远一些是山。

一到天黑,周围格外幽静,只能听见鸟、老鼠、小虫之类的叫声。

那天,妹妹吃完饭很快就睡着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昏黄的电灯下写作业。

在空旷幽静的山里,和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各种鸟叫得让人胆战心惊。

我脑海里想象着夜黑风高,鬼神或小偷出没的场景。越想越害怕,心都吓得一阵阵收紧。后来等了太久爸妈还没回来,吓哭了起来。

现在想起来,那个情景还是那么清晰,那种害怕都是那么真实。

到了快11点,听见远远的传来摩托车的“突突”声,知道爸妈回来了。

我热切的盼望着爸妈开门,希望妈妈能好好的安慰我几句。

结果妈妈一看我这么晚没睡,还哭诉着自己吓坏了,生气的批评道:

“怕什么,这么胆小有什么用。以后遇到什么事都不许怕,怕是最没用的表现。”

于是我擦干眼泪,把自己害怕的情绪藏在心底,默默的去睡觉了。

以后,我遇到害怕的事,要么回避要么忍着,不敢向父母求助,因为那样可能会更受伤。

而类似的事情也让我内化了一种观念:害怕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这是不好的,不被父母喜欢的。

03 孩子就是那个童年的自己

看到孩子,我想到了那个童年的自己:

心里充满了真切的紧张和害怕,不被父母理解的愤怒和孤独,和对自己无能的难堪和厌恶。

所有这些感觉混杂成一个模糊的,难以表达的,不想正视的“难受”。

当时的我,用“默默去睡觉”来逃避这种感觉;

而孩子,则是“低头转向一边,不再解释”。

我很是后悔,心疼。

04 孩子,妈妈理解你的“害怕”

我把孩子拉到身边,蹲下来,真诚地对她说:

“宝贝,妈妈能理解你的害怕。我小时候也有很害怕的经历。
你想和妈妈聊一聊这件事,和你当时的心情吗?”

孩子嘟着的嘴巴,皱着的眉头渐渐松开了,并讲述了那天的事情。

原来是老师要求课间上卫生间不要跑。
她和曦曦课间去上厕所回来,她走得比较快。
曦曦进教室就向老师告状,说她跑了。
老师说:“你为什么跑呀,下次别跑了。”
她觉得,老师在批评她发出的声音打扰了别的班级上课。

对有的比较大条的孩子来说,也许这不算件大事。

但是我的孩子比较敏感,被好朋友“告状”的背叛感、被冤枉但没有解释的委屈感,还有害怕老师认为她是个“坏孩子”的担心,在心里憋了好几天无法释怀。

我帮孩子梳理和表达出了这些情绪,她脸上的愁容不见了。

我问:“你觉得对这件事情你还想做点什么呢?”

孩子想想说:“妈妈,我想你现在通过微信跟老师说一下。”

我很高兴她能想到这个解决方法:“嗯,我可以帮你发给老师,但是这个事情你应该自己和老师说。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孩子没有犹豫,很快组织好语言跟老师语音发过去。

在发出语音的那一刻,她就已经释然了:老师怎么回复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体验到了敢于表达自己想法带来的轻松。

老师很快就回复了,原来老师是担心孩子们在走廊跑得太快会摔跤,只是提醒没有批评的意思。而且老师还说了孩子的一些优点,进行了鼓励。

老师的回复让她很惊喜:“原来老师是怕我们摔跤,早知道这样,我早就该解释了;而且我有这么多优点,老师还挺喜欢我的。”

05 父母,你有能力接纳,孩子才能勇敢面对压力

除了“害怕”,孩子还会遇到很多消极情绪,比如因上台而紧张、因小朋友抢东西而气愤、因总做错题而挫败......

类似的事情,需要父母有能力帮助孩子疏导消极情绪,积累勇敢解决问题的体验。

而这些体验,慢慢的会内化为孩子管理情绪、处理压力事件的模式和习惯。

习惯一旦形成,会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人生逆境。

父母掌握以下重要的原理和方法非常必要。

1、父母需要正确理解情绪。

想法和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合理的。

情绪不可拒绝、压抑和回避,这么做不会赶跑它,而是会把它压在心底。

当以后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它会反复出现阻碍事情的解决。

2、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

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我们都要接纳它的出现。

对于孩子,由于人生经验的缺乏,消极情绪会让他们感到痛苦。

需要大人帮助他们接纳,当他们看到接纳消极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而且“接纳”之后会变得“轻松”,他们也会学习这么做。

3、如何你不能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那么先帮助自己疏导情绪。

虽然我们是成人,但是我们往往很难真心的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因为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自己的消极情绪也常不被父母倾听和接纳。

出现消极情绪代表着你没能解决一些问题,在我们潜意识中,它们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当你有情绪,暂停你的行为,可以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它对你意味着什么,并自我解答。如:

我为什么不能接纳孩子的“害怕”?

她“害怕”对我意味着什么?

或许你会发现,那是因为你成长过程中某个未解开的”心结”。

试着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它,告诉自己那不是“无能”的;

再去看待孩子的情绪:消极情绪虽然是未能达成愿望的反应,但那是正常的——因为人无完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也需要在挫折中成长。

4、疏导了情绪,才有能量思考解决办法。

当孩子被你接纳,他会感受到你真诚的理解,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并有勇气去看见自己“痛”的感受。

当你帮孩子说出他的各种情绪,他的情绪脑不再泛滥,也不会逃避,而是会冷静下来。

当你帮孩子梳理情绪背后的想法时,理性脑开始发挥作用,可以思考问题的始末和恰当的解决方法。

哪怕一开始解决得不尽人意,但勇于尝试的过程和体验会帮助孩子积累信心。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解决心情,才能解决事情”。

结语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孩子学会从消极情绪中走出,并勇敢的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轻而易举。

难的不仅是“孩子有消极情绪”,更是“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

虽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