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圣贤家教
圣贤家教
文/石岩磊
石岩磊/圣贤家教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位臣子要到楚国去游历,便将妻子和儿女托付给朋友,可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妻儿在挨饿、受冻,你会怎样对他?”“和他绝交。”宣王斩钉截铁地答到,孟子接着问:“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你将怎么做?”齐宣王毫不犹豫地回答:“罢免他。”孟子继续说:“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又该如何处置?”此时,齐宣王环顾周围的大臣,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这便是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来历,现在用来指扯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多含贬义。
然而我觉得不论齐宣王是否昏聩,但他起码还算是大度,甚至显出睿智。孟子的话其实是在挖坑,通过步步紧逼的假设把宣王推到了墙角,着实有些“居心叵测”,一般人都会冷笑一声:“你小子不怀好意呀!”而作为一国之君的宣王竟然没有发怒,足见其有容人之量。孟子毕竟是名士,齐宣王不去正面与他冲突虽有投鼠忌器的成分,可随机应变地“顾左右”,实属明智之举。从中我们似乎也能够受到一些启发:当发现他人话锋转移时,应该立即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失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在你喋喋不休地规劝别人时,发现他居然答非所问,你便会生气地想:我苦口婆心地为你好,可热脸贴在了冷屁股上,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再也不管你的破事了!由此还会伤了彼此的和气。劝说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回心转意,但任何转变都需要时间的累积与意识的自我嬗变,不可能靠外力强压,否则会适得其反,出现意外局面,甚至酿成惨剧。
这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尤甚。家长总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所以寄予他们无限的期待,也便添了众多要求:学习成绩不突出不行,品性不端不可以,不懂礼仪不允许,不知感恩更不能容忍。因此时常对子女大加斥责,孩子们或敢怒不敢言,装作一副逆来顺受的面孔,或是叛逆地出言顶撞,好似斗鸡般针锋相对,或是负气进行抗争,离家出走的大有人在,跳楼自杀者也屡见不鲜。
结果让家长痛心疾首后悔不迭,但为什么不能在和儿女沟通时多些理解和克制呢,问题大概就出在自身的强势上。一方面是由于长辈的地位,居高临下极易形成强大优势,教训的口吻自然天成;另外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知恩图报的心理暗示,我养你伺候你,你就得乖乖地听话才行。殊不知自尊方是人的核心尊严,没什么比它更敏感更不可触碰的了。孩子们屈服的只是表面态度,实质的意念不会被弯曲。
家长便应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是否适当,起码要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想,避免好心办坏事,更应抛弃养儿防老、养孩如投资的思想。陪伴才是养育下一代的真谛,在春风化雨式的慈祥目光中眼见一株嫩苗窜成参天大树,这才是人生的幸福与荣耀,也便不需要揠苗助长的急切和强制,浑然天成中依赖的是言传身教及耳濡目染,感恩便会在潜移默化间润入孩子的心田,成为他们孝敬父母的自觉自愿。
扔掉长辈唯我独尊的刻板脸孔,就能收获同孩子一起欢笑的美好时光,自己也可重温孩童的天真烂漫;抛却无人赡养的恐惧与焦灼,用自己的慈悲激活孩子心中的善因,终会迎来晚辈的无限爱戴和悉心照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良好品性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父母在与他们的相伴中以身作则埋下的饱满种子,待春风绿岸之时便会绽放出令人惊艳的一树花开。
齐宣王对孟子的宽大为怀与机敏之举,在百年树人的孩子教育面前不足挂齿,因为子女才是父母心里的太阳,他们的成长重于泰山。然而从古人那里流传下来的经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时地发掘与利用它们,同样也是对孩子的无形教化,让他们养成尊崇古圣先贤的习性,也许便是为他们请到了一位足不出户的家教吧。
2019.8.15
石岩磊/圣贤家教 石岩磊/圣贤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