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李白、杜甫,1300年科举制度,还有哪些文人巨匠与“状元”无
李白是未参加科举;
杜甫虽然被唐玄宗赏识,但被奸相李林甫从中作梗,挡住路,断了考进士当状元的念头;
温庭筠,据说是行为不检,喜欢和一般贵族、无赖厮混,名声不好,影响了功名;
还有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杜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李商隐都是考进士的时候屡次不中,后来有达官显贵帮忙,才考上进士,但离状元还远;
孟浩然,就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那位著名诗人。他的影响力当时和王维齐名。一次在王维工作的地方玩,正巧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躲到床下被发现。唐玄宗也久闻孟浩然大名,问他:有什么新作呢?孟浩然也不知是抽了那条筋,就诵起“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句。
唐玄宗听了很不高兴,“你又未来求官,我也没有嫌弃你,为什么诬赖我呢?”于是孟浩然终身未能考中进士。
白居易考中第四名进士,与状元无缘。
辛弃疾才华横溢,但忙于抗战,没有参加考试;
元代写出《窦娥冤》的关汉卿,与之齐名写出《西厢记》的王实甫,明代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等等皆因无心功名而不赴考;
李贺,就是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那位诗人,是因为父亲叫李晋肃,因“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不参加考试。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他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真是传世之作。冯梦龙热心功名,还写过指导科举的书《四书指月》,结果久试不中,57岁才考了个贡生。
曹雪芹受自家抄家影响,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当然,就像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让他考,他也未必会去;
陆游因成绩比秦桧的孙子秦勋压过一名,被秦桧卡了脖子;
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堪称文坛旷世奇才,因为人怪诞,作文又不符合八股文要求,屡试屡败。
从以上的介绍看,从隋朝科举以来,中国历史上文化界精英中的顶尖人物多数都不是状元,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遗憾。除去一些人为因素,至少说明科举制度的不完善和不严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事实:多数参加进士考试的学子年龄都不大,在考试时并无多大名气,更大的成就还是以后做出来的。点状元毕竟不是评“诺贝尔奖”,根据已有的成果大小评定。
它只是一次考试,凭一次考试来衡量一生的成就,其准确性必然打折扣。而有的读书人,正是在多次考试后考不上,才埋头著作,成了名家的。
现在已到21世纪,互联网赋予了一个人无限的可能,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今天,我们是不是某个领域的状元不重要,这个时代可以让我们“个人崛起”,这是每个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