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经济学哲思

消费者剩余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蓝矿

不少人在购物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同样买一件衣服,当你将衣服甲买到手时,会觉得很开心。但当你将买衣服乙买到手时,却不感到十分高兴。如果你买了服装丙,甚至会觉得后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实际上,你反思后会发现:当时买到衣服甲很高兴,那是因为它物超所值。比如它的市场标价是200元,但是由于这件衣服的款式新颖、面料上乘、做工精致、穿着合身美观,所以即使它标价高至300元,你也舍得购买。但是一旦价格超过三百元,你就认为它不值了。这样,你花了200元,买下了价格即使高至300元也愿意买的衣服,心里当然会觉得开心。这300-200=100元,在经济学中就称之为“消费者剩余”。用公式表示就是: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着支付的量。

再看你买衣服乙,衣服乙的市场标价也是200元,但是由于它在款式、面料、做工以及合身美观方面都不及服装甲,这样,你愿意为它支付的最高价格也就是200元,或者再多一点最高到205元。除此之外,它的价格几乎没有再上升的空间了。结果你花了200元或者205元买到了服装乙。这样它的消费者剩余至多只有205-200=5元。如果你是花了200元买到手的,那么服装乙的消费者剩余就是为零。这样你就不会有太多的兴奋。

也有人可能要问:如果我买了服装丙感到后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是否就是负的呢?实际上,为了简化问题起见,经济学只考虑你经过理性的比较和判断,最后下定决心买服装那一刻,你心中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除非有人强迫你,否则在你愿意购买商品的那一时刻,该商品对于你的消费者剩余肯定大于等于零,否则你就不会有购买它的欲望和冲动。

至于你买到服装丙感到后悔,那是因为你决定购买它的时候,你对它的评价正好接近或者等于它的标价。但是当你买回家后,又发现服装丙有当初没有暴露出来的质量缺陷,比如纽扣松动或者缝线松脱等。或者你回家穿上后,感觉并没有你在商店试穿时那么舒服,这时你对它的评价便低于了它的标价。对于前者,实际上是一个厂家对于商品的责任和信誉问题。买者可以投诉、退货或者寻找售后服务。对于后者,只是涉及到消费者的心理学问题,但是跟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无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