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智,革命老区教育扶贫的新征程
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乡村振兴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扶贫必扶智,如何让乡村孩子同样拥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社会各界都在深思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8年教育改革发展“重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年前走红的《一个人的课堂》让人认识了宋文化这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和学校里仅剩的唯一一位学生唐明明的故事,这部拍摄于革命老区江西宁都的影片唤起更多人对乡村教育尤其是对小规模学校的关注。宁都县版图面积居江西省第三、赣州市第一位,地处罗霄山特困片区。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在2017年9月19日正式发布的《宁都县教育扶贫调研报告》中指出:“群众要脱贫,教育要先行。”关于“十三五”教育扶贫思路、对策和建议,报告提出需“通过互联网媒体,利用国家免费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现代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因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诉求,亦因为对教育扶贫的攻坚克难,宁都县这片革命老区燃起了互联网教育的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新时代: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将时间推演至20年前,张艺谋导演的一部《一个都不能少》让大众记住了13岁的乡村代课教师魏敏芝和拍摄地小学里的6个孩子,以一个切面不偏不倚地折射着乡村教育最现实的问题,或许也是第一次让大多数人第一次将目光投向大山里不到十人的小微村小,向社会启蒙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概念。
如今随着乡村教师政策的愈发完善,“13岁的乡村代课教师”早已不再,然而那些一个人的课堂、十个人的学校始终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中国乡村10.8万所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且大部分都位于偏远山区县,它们承担着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孩子该如何共享有质量的教育,如何“一个都不能少”?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 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青椒计划”的发起人汤敏在日前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师”。从工业4.0概念的提出到借助互联网为数万名乡村教师公益培训,汤敏致力于用互联网解决乡村学校师资不足,优秀资源匮乏等问题,探索城市优质教学资源补充乡村的可操作性。“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能做很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用教育的手段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扶贫先扶智。正如《网络扶贫行动计划》中指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2016年11月29日,“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江西赣州宁都县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联合组织,网信办“双百”扶贫项目的网信企业、各大媒体记者等百余代表参与了本次会议。宁都县教育局与沪江签订推进网络扶智工作意向协议。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回望历史,1931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查台诞生于宁都县小布镇,“无线电通信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标志着工农红军的装备第一次现代化。
毛主席曾说“有了无线电通信,部队就可以撒得开,收得拢了”,85年后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定点宁都召开,从无线电到互联网,教育资源有了打破空间壁垒实现共建共享的可能性,因为有了互联网,全国的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有能力收拢在一起,乡村教育精准扶贫正在迈向新时代。
新气象:互联网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华声在线》在撰文中指出:“共享课堂”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有益补充。“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除了特岗教师、支教老师等之外,通过互联网搭桥牵线,为农村学子多打开一扇了解外界、接受新知的窗户,不失为一条路径、一个办法。”
早在2015年底,宁都县教育局陆续为全县学校配备了多媒体一体机并接入了电信百兆宽带,为教育信息化铺平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以“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宁都县青塘镇坎田完小的特色自然课程自与沪江签订网络扶智工作意向协议以来,宁都县教育局与沪江互+计划携手打造“双师课堂”,开启教育扶贫新模式。宁都县青塘镇坎田完小是一所边远山区的山村小学,整个学校只有102名学生,青塘镇作为宁都县教育局扶贫挂点单位,2017年上半年率先在贫困村所在学校青塘中心小学、坎田小学、洋垅小学、赤水小学四所学校实行“互联网+教育扶贫帮扶计划”。
从开足开齐基础课程到发展村小特色教育,坎田完小在一个学期内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在爱心种植园里红领巾变身“小农夫”,将一块闲置的土地当成一处生态课堂,通过互联网坎田的孩子们向全国分享爱心种植和快乐的成果,生动地描绘着村小的自然笔记;坎田完小的孩子们参与到美丽乡村网络艺术课堂中,村小里第一次“走”进了专业的音乐美术老师,他们的作品贴上了校园的白墙,他们在教室里引吭歌唱……九零后的温祥校长这样概括学校的变化:“拉近师生距离,解决我校专任教师不足,开足开好音体美等课程,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帮助小微学校实现小而优、小而美发展,使村小办学走向特色化。”
携手沪江教育互加计划,共创坎田小学办学特色于教育扶贫而言,打通资源壁垒、整合链接资源远比传统的捐款、支教意义更为深远。而青塘教育扶贫的正在着眼以低成本、低门槛、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激活区域教育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从而使是乡村教育的“弯道超车”。“传统的教育扶贫或者是让发达地区的教师到贫困地区来支教,但是杯水车薪,而且不可持续;或者是把贫困地区的教师送到高校培训学习,但是成本高昂,而且传递的过程会产生知识的衰减。而互联网+教育扶贫这种模式有望弥补两者的不足,以极低的成本将优质资源引入并且‘常驻’到贫困地区。”
——现在已经担任坎田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温祥这样阐述他对教育扶贫的理解。
2017月1月10日,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互联网+教育”被写入《规划》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宁都教育正在新时代呈现着乡村教育的新气象。
新作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年来,宁都县各乡镇学校主动探索、积极求变,乡村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初见成效。去年的春天,作为全县为数不多试点学校之一的大沽中小学参与了互+计划发起的“春日放纸鸢”和“种瓜点豆”自然活动,孩子们自己绘制的风筝在蓝蓝的天上放飞着自己的梦想、春季埋下的葵花籽在秋季让整个校园盛开着明媚的向日葵。
梅建锋校长这样说,“建构了双师课堂,线上的老师通过互联网向我们远程支教,我们的老师穿梭在教室里,担当起课堂辅导和线下服务的角色。孩子们在每一节双师课堂上,专心听讲,踊跃参与,个个求知若渴,人人眼中闪烁出思维的火花。让孩子有了更多动手实践、参与体验的机会;给我们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播下了从小立志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的美好种子。”
宁都县教育局《关于我县乡镇小学开设“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通知》江西省教育厅发布的《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全覆盖。
从2017年上半年17所乡镇学校试点参与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至2017年下半年县教育局将实验学校扩展到115个乡镇小学/教学点,分别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与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选择合适的课程,各乡镇每周有近6000名孩子从中受益。由试点到扩展再至推进,宁都教育在这一年实践着网络扶贫的“小步快跑”。2018年2月26日,宁都县教育局下发《关于我县乡镇小学开设“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通知》(宁教字[2018]38号),本学期全县所有乡镇小学集体参与,以解决学校专业教师不足、课程难以开足开全的困境,互联网成为乡村教育区域发展的助推器!
宁都县互联网助力教育扶贫现场推进会2018年3月5日,宁都县2018年互联网助力教育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宁都中学召开,黄继苹副县长提纲挈领都指出:“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一年来在沪江教育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县组织了边远山区学校一万多名孩子参与了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也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补齐了专业教师紧缺的短板,提高了宁都县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开辟了教育扶贫的新模式。”
有人曾会误以为“互联网+”是很“高大上”的、是需要充沛经济基础的、是没有办法在乡村学校落地的,恰非如此,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链接,当我们常常陷于没有资源、没有平台、没有课程、没有经费甚至作为扎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人没有成长的自信时,我们需要明白——最大的资源恰是我们自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一切是可以链接的,通过网络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可以无障碍地链接至乡村教育每一个角落。
宁都县固厚乡凤凰教学点的孩子正在参加网络舞蹈课沪江互+计划举办了2018“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开学典礼,被设为主会场的小布镇徐会教学点现场只有2名老师、8个孩子,是典型的乡村小微教学点,然而却有数十万名村小同步在线参与开学典礼的直播,位于国境之北的黑龙江漠河县北红希望小学、地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和田托万阿热勒小学、临近南海诸岛海南儋州头佑小学……
作为中央网信办“双百”精准扶贫项目,沪江互+计划在2016年3月发起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汇聚社会各方的力量,为乡村学校提供大规模可参与的高品质课程,河南三门峡市教育局、江西赣州宁都县教育局、甘肃酒泉金塔县教育局、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云南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教育局等20个教育局发布官方文件,全区县乡镇学校集体参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2018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表“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最优质的课程可以传递到最偏僻的地方,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没有距离。社会各界公益单位与爱心人士正在形成合力,共同助力乡村教育的提升,夏加儿美术、鲨鱼公园等十二家授课单位每周有计划地、公益地为全国村小在线授课;与互+计划联合发布乡村教师专项激励基金“小狮子计划”的凯迪拉克,支持乡村教师的勇敢与创新;影视明星汤唯为“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代言,这位气质脱俗、始终热心公益的文艺女神觉得,我们能做的还有更多,你可以成为一位公益授课者为乡村孩子分享你的知识,或者是一次简单的转发就会将这份重要的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手中,只要有心,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开学季,共同为乡村孩子公益接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资源缺乏、师资匮乏、课程不齐、生源不足、经费不足、办学条件简陋等等,不要说城乡差距,单是乡村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这些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大部分都无法满足。“我们通过‘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积极整合网络教育课程资源,有效弥补了我们农村学校部分课程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的短板。”宁都县教育局局长温英俊介绍说,目前全县2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点,共8万多名学生,全部都可以免费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宁都县肖田中小学的“双师美术课堂” 宁都县肖田中小学孩子的美术作品宁都县开辟了教育扶贫的新模式,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互+计划发起人伏彩瑞谈到:“设立互+计划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教育资源,而是为了帮助对教育有需求的人,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帮助老师得到成长。不断提升可持续的帮助塑造他人能力的建设。资源短缺、成本过高、地域跨越过广等难题正被逐步瓦解。CCtalk作为一项有力举措,已经为偏远山区教育的起步赢得‘加速度’。这对我国实现东、中、西区域教育的起步腾飞,裨益明显。既为山区孩子打开了学习知识获取教育资源的大门,也为世界各地胸怀天下,孜孜不倦的伟大教师们开启了一扇窗。”
最近,一首三百年来籍籍无名的小诗《苔》被贵州支教老师梁俊吟火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哪怕米粒般渺小的苔花却依旧可以像花中之王牡丹一样盛开,乡村教育又何尝不像苔花,凭借自己的力量绽放出生命的光辉?教育扶贫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迎难而上并锐意进取,从无线电到互联网,宁都教育正在踏上新征程,网络扶智、教育扶贫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孕育勃勃生机!
网络扶智,革命老区教育扶贫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