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
所以如果你看重人生可能性,大城市对于你的魅力是致命的。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内心所需,径直走向一个你喜欢的城市,则是最好。
在我看来,活得最坎坷的是——那些坐着拥挤的地铁在雾霾中穿行,然后进入一个不喜欢,也无可能性的工作,晚上再坐2小时车才能回家的人,却从来不参与任何一个冒险、聚会、沙龙、展览的人。
摘自古典《说给迷茫的一二三四线城市的你 20-4》
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灾难印记,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
我们今天的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和灾的记忆有关的。比如上文说到的缺乏信仰,无原则的崇拜暴力,实用为先,以及我们在老人身上看到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宁可撑死个人不能占个盆”对食物的珍惜等等,都是灾留给我们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摘自浦寅《【灾】一个刻进我们基因里的字》
每当讲起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多人就说:这是市场失败,这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很少有人明白,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政府强迫商业银行改变区别对待贷款申请人的标准造成的。这不是市场失败,而是政府失败。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商业银行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摘自薛兆丰《第012讲丨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一直以为是华尔街的贪婪造成的金融危机,听薛老师的分析才知道是政府乱干预的结果。
上周末咱们讲“薛定谔的猫”,有位读者在留言区讲了个笑话,叫“薛定谔的滚” —— 如果女朋友让你“滚”,她其实是处在真的让你滚、和让你过去抱她,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一个“叠加态”。
你的下一步行动 —— 用物理学的话叫“观测” —— 将会使这个叠加态塌缩到一个固定的状态。你要是真滚了,她可能就是真的想让你滚;你要是过去抱她,她可能就认为自己原本就是想让你抱她。
摘自万维钢《日课141|《俭省》解读4:窈窕淑女效应》
幽默感
有时候,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和“不聪明的人”在一个地方不一样:
“聪明人”总是在学到任何东西之后,都“不由自主”地多想一步:
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
如果能用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话,那需要注意什么才不会出错?
“不聪明”的人半步都不肯多想,他们觉得“想事儿太累了”!
摘自李笑来《我们重新认识了“双倍”》
格拉德威尔的《大卫与歌利亚》这本书里就有个说法,对小孩来说,并不是家里越有钱越好。按美国收入水平来说,有人甚至研究,家庭年收入在七万五千美元 —— 也就是比收入中位数六万美元稍微高一点 —— 对孩子是最有利的。该有的东西都能有,但远远没到要啥有啥的地步。孩子必须知道,有些东西得辛苦努力才能得到。
没有玩具,当然不行。但是想要个什么新玩具马上就有,一个玩具玩不了几天又有新的了,这种状态并不好。一个玩具玩很长时间,自己开发各种新玩法,这个更好。
也许这样的限制的另一个好处是能给孩子保持一个饥饿感,生活有希望有奔头。我就听人抱怨,说自己家什么都有,孩子没奔头,再给他什么都不能让他兴奋起来,得了抑郁症。
摘自万维钢《答读者问|美式脱口秀vs中国相声》
有能力给别人以成长的机会,是很了不起的能力 —— 再一次,又是学校里不教的东西。
我总觉得这是个阴谋:“但凡生活中真正有用真正不可或缺的技能,学校里貌似都不教,就算教,也教不明白,甚至干脆教坏,比如理财,比如健康,比如性生活,比如婚姻,比如识人,比如…… 我怀疑他们是故意的,他们想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真幸运,在这一点上,他们成功了!”
事实上,这个能力真的很难教授,因为做到的人太少了。多年的观察,我倒是有个屡试不爽的“窍门”,能够让你迅速起步:
想办法与对自己重要的人共同成长。
这其实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爱情稳固的不二法门。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有与之共同成长的人”,很可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强的联系”。成年后,我个人有个择友原则:
只跟家庭和睦的人做朋友。
这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对家人都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对别人很好呢?” —— 这是许多年前一个长辈一句话帮我戳破的真相。于是,许多年后,我的好朋友并不多,但个个都生活在和睦的家庭之中。本质上来看,仅这么一个事实,已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再仔细观察,这些人与家人都是共同成长的,他们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格外地多,也格外“自然而然”地多。而“共同成长”,在我看来,事实亦如是,也是对亲人朋友最好、最有效的相处方式。
如果你有很多与他人共同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那你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给对自己重要的人提供真正成长的机会,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就会有很多人“自然而然”跟随你 —— 根本就用不着装模作样地发号施令。并且,你会自然而然地跟那些“装老大的人”不一样,你喜欢那些终将冲破玻璃顶的人,你甚至会鼓励他们,怂恿他们,支持他们冲破那个玻璃顶,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摘自李笑来《做个正常的时间买卖人》
中国古代对圣人的标准之一是自带净化光环,他走到哪里那个地方的人就会变好,会追随在他周围明理学道,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在龙场那么偏远的地方都有省级高官慕名前去拜访求道。人都有向上、向善之心,成长的快乐是最愉悦的幸福体验之一,“想办法与对自己重要的人共同成长”,李笑来的话很直白,却是不无道理。
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句话不太理解,难道是说这样可以消除孤独感?
不忧:昨天有几个未结婚的女同事在聊天,聊天的话题是如何识别出具有“潜力股”的男朋友。我听到了,以一个“前辈”的身份用李老师的这篇文章,给她们讲了几个择偶原则:1、在各个明星企业里去找(大池塘里才有大鱼);2、为自己打工的人(将来更有可能成为老板的人);3、家庭和睦的人(有责任的人);4、乐于助人,乐于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有担当乐于奉献的人比较能成大事)。只要具备以上几点,这个男人基本上差不到哪里去了。遇到了就要毫不犹豫拿下,准没错。
摘自李笑来《问答02 | 做个正常的时间买卖人》
我们关爱他人的方式,其实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最初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对别人好只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比如小时候有了好吃的,你就主动分给周围的玩伴;工作后有了工资,你就主动给父母零花钱等等。
渐渐你会发现,这只是表达关爱的初级方式。
等到你真的成长起来之后,就会发现比起单方面的给予,表达爱意更好的方式其实是:
给对方创造成长的机会。
因为“爱”本身就是希望对方快乐,而所有的快乐本质上都是“成长”带来的。所以给对方创造成长的机会,就是让对方获得最多幸福感的方法。
我们不妨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学会如何更好地关爱他人。
摘自《问答02 | 做个正常的时间买卖人》
所有的快乐本质上都是“成长”带来的,李笑来为何说的如此肯定?
李凯:老师,我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一篇文章读完几乎忘完了。前面说的什么几乎没有记忆,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求助!
李笑来:首先,这样的问题很常见,所以不要过于忧虑。还是那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其次,我们理解一个概念,学习一个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这些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一定是在过去的认知基础上展开的。也就是说当你之前积累的越多,你学习新知识的效率就会越快,产生的联系也就越多。
如果你发现读了一遍以后完全记不住,那说明过去你在这方面的积累还不够,已有的知识还不能跟新概念产生联系,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印象。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
多读几遍,并且写下自己的感受。
既然单纯的阅读无法产生关联,那么就通过倒逼输出的方式,强行与这篇文章产生联系。这样的过程一定不简单,但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读者来说,这一步不可避免,而经历过这种锻炼之后,就不会再出现“过目就忘”的问题了。
摘自李笑来《问答02 | 做个正常的时间买卖人》
呵呵,这也是我写这个读书笔记目的之一。
《舆论和名声》 周国平
(来自公众号:周国平)
壹
舆论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个优秀者来说,舆论不过是他所蔑视的那些人的意见,他对这些意见也同样持蔑视的态度。只要他站得足够高,舆论便只是脚下很远的地方传来的轻微的噪音,决不会对他构成真正的困扰。唯有与舆论同质的俗人才会被舆论所支配,因为作为俗人之见,舆论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意见,是他们不能不看重的。
贰
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并且仅对多数人具有支配的力量。当然,多数人也很想用舆论来支配少数人,禁止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但是,如果不是辅之以强权,舆论便无此种力量。一个优秀者面对强权也可能有所顾忌,这是可以理解的。撇开这种情形不谈,倘若他对舆论本身也十分在乎,那么,我们就必须对他的优秀表示怀疑,因为他内心深处很可能是认同多数人的意见而并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
叁
常识的二重性:当常识单独行动时,往往包含正确的本能;一旦它们聚集为一种团体的力量,就会变成传统的偏见。
肆
煊赫的名声是有威慑力的,甚至对才华横溢如海涅者也是如此。一旦走近名人身旁,他所必有的普通人的外观就会使人松一口气。同时,如果这位名人确是伟人,晋见者将会发现,乍见面就同他谈论伟大的事物该显得多么不自量力。于是海涅谈起了李子的味道。歌德含笑不语,因为他明察海涅此举乃出于放松和紧张双重原因,这个老滑头!
伍
做名人要有两种禀赋。一是自信,在任何场合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物,是当然的焦点和中心。二是表演的欲望和能力,渴望并且善于制造自己出场的效果。我恰好最缺少这两种禀赋,所以我不宜做名人。
陆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文化和历史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柒
人在社会上生活,不免要担任各种角色。但是,倘若角色意识过于强烈,我敢断言一定出了问题。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我不喜欢和一切角色意识太强烈的人打交道,例如名人意识强烈的名流,权威意识强烈的学者,长官意识强烈的上司等等,那会使我感到太累。我不相信他们自己不累,因为这类人往往也摆脱不掉别的角色感,在儿女面前会端起父亲的架子,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要表现下属的谦恭,就像永不卸妆的演员一样。人之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也许是迫不得已的事,依我的性情,能卸妆时且卸妆,要尽可能自然地生活。
《爱情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婚姻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江徐
(来自公众号:周国平)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钱老此话一出,就被红尘中的信男善女奉为情感圭臬,哪怕在恋爱和婚姻越来越自由的当下。因为,爱情与婚姻虽然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毕竟存在本质上的天壤之别。
很多女孩,幻想着自己、或者祝福他人,能够嫁给爱情。事实假若总是如愿,爱情的魅力或许就要减分。你不妨去冷眼看一看,生活中那些夫妻,究竟有多少,最终是因为爱情结合为一个新的家庭?
在一期金星秀节目中,嘉宾是专门为广大青年男女解决婚恋问题的孟非。聊到爱情与婚姻话题,他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并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大多数人,最终能够走进婚姻,靠的往往不是因为爱情,而是爱情之外的两点,一个是习惯,一个是适合。
当他讲出这样的话时,我注意到现场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无不点头鼓掌,表示赞同,恨不得给孟爷爷点32个zan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这样一种道理,大家都深有同感。
对此,金星说了一句话,细想之下,让人觉得精辟又准确:
爱情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
婚姻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她拿自己的情感经历作为例子解释。
游历海外,闯荡江湖,也曾邂逅形形色色的异国男子,有的是社会地位显赫并且懂得浪漫的律师,有的是充满激情、因为对方一句无心话第二天就漂洋过海来看她的男子,他们都曾让她心动,但是没有激发起她踏入婚姻的冲动和渴望,直至遇到现在的丈夫,德国男人汉斯。为什么呢?
有一话是这样说的:打败爱情的是细节,赢得爱情的也是细节。对于婚姻,同样适用。
金星说,有一天黄昏,汉斯下了飞机在电话里说要来看望她,那时是冬天,她批起衣服,出门,站在上海弄堂口,看着汉斯穿过寒风,披着昏黄的路灯,一步步向她走来。好像就是那一刻,她心动得与过往那些有所不同,感觉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男人,就是自己需要的男人。
想要,属于情感上的渴望与追求。
需要,意味着内心有依靠和归宿。
爱情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婚姻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咀嚼一番,真是觉得不无道理。在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岂止是年龄不受限制,只要双方是真正的爱情,只要彼此感觉是不可取代的真爱,定然不需要任何道理,也不再受到任何条件的束缚,甚至种种社会道德的禁锢也自动土崩瓦解。爱就是爱了。
爱情向来是蛮横无理的,也是所向披靡的,它可以让人奋不顾身,抛弃一切。这正是爱情的一个感人之处。
人是可以依靠二氧化碳活着的,只要有爱情。这是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一句台词,尽管浮夸了些,但爱情也的确拥有这种让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魔力。
如果说,爱情是找让自己心动的人,那么婚姻就是找让自己心安的人。
爱情属于理想主义,婚姻归于现实主义。爱情是不涉及金钱的花前月下情意绵绵,婚姻则是离不开世俗的柴米油盐人情来往。
爱情可以是两个人私奔到天涯,婚姻智能是彼此在烟尘中搭伙过日子。
人们在世俗中追求安全感、幸福,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也许看起来类似爱情,但终究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需要的只是两个人在一起时轻松快乐,没有压力。这是作家马尔克斯对爱情的见解。
可是,你我都清楚得很,只要涉入现实,怎么可能没有压力?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爱情只能存在于理想境遇,在现实中追求的只是和谐的婚姻,以及靠谱的伴侣。
对于民国才女林徽因,有人认为相比较其他民国时期为爱私奔、为爱赴死、为爱可以抛弃一切的女子,她显然理智得多,甚至有人觉得她冷静得近乎无情。
徐志摩发出烈火一般的追求,而她对才情斐然的徐志摩,也是心有所动,可是面对这份感情,她竟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一份理性处之的态度,我想就在于她很明白爱情与婚姻的界线。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上有写到她对徐志摩的情感: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
她可以不顾家人以及世俗的眼光,将从徐志摩所乘飞机失事处捡回的残骸一直摆放在房间,这属于林徽因的情义。若要她在现实之中做出为爱牺牲的抉择,那就是她不愿的,诚如她在信里所写——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
这大概就是理性对待人世、感性对待情义的区隔。
建立在尘世上的爱情容易消淡,附丽于共同梦想上的爱情才能长久,因为,相爱的过程也就转化成了一起追梦的过程。
愿你想要的人正是你需要的人,让你心动的人也能让你心安。如若不能这么幸运,最好记住一点:爱情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婚姻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读书笔记: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