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哲思想法

遵循真正的“道德仁义”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理想的

2019-06-25  本文已影响1人  林汉扬

写于2011-7-26 00:59:36

早在两千年多之前,《老子》一书之三十八章中就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又称之为《道德经》主要偏重于广义的“道”与“德”,其对象是自然宇宙系统的“道”与“德”,但是对于人类社会系统狭义 “道”与“德” 的论述,短短五千言却略显篇幅不足。

于是孔子在拜访请教于老子之后,发挥了老子的道、德在人和社会上的应用,并创立儒家提出了一整套更加完整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论,但实际并未超出老子从自然角度论述的广义的道与德的概念范畴,人本就是自然宇宙之人,是后者子集。在儒家理论哪里,仁义的意思是:仁爱和正义,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从字面仁义更加深入的理解就是:仁者从人,从二。“二”即“一加一””,即“二”“人” 为了共同目标和谐相处联合起来的意思, 而“义”是 “仁”的定位,因为,“义者,人之正路(道)也”,整体就是:二个以上的人(集体)为了实现走向和谐社会(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等等类似于帕累托改进的社会系统)这个共同目标联合起来。

可是由于孔孟的描述过于含糊不清,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曲解,使“道德仁义”成为虚伪的爱,口头的爱,于是有学者认为:“道德是弱者对强者的期望和妄想。弱者期望依赖强者的道德来破格获取。道德的潜台词是,“我不行,你得让着我;我没饭吃,你得施舍我;现在的制度对我不公平,你得制定一个有利于弱者的制度。。。。道德是弱者祈望强者救赎的文化。服从道德的行为就是被统治和奴役的行为”因此,这就难怪“道德仁义”现在多用于贬义了。

    鲁迅在《狂人日记》之中写道:“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道德仁义’几个字。”(这里指吃人的封建礼教)

郭沫若在《屈原》第二幕也写道:“你说凡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人,都是些伪君子,真是一点也不错。

事实上服从道德,并不是弱者的一厢情愿,静静地等待强者虚伪的爱和少的可怜的施舍,更加不是要用道德去批判强者。相反,在我认为服从“道德仁义”才可能成为强者(成功者),真正的成功者不用去施舍别人也不用别人施舍自己,而是为了走向和谐社会(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等等类似于帕累托改进的社会系统)这个共同目标的实现联合起来,共同奋斗(劳动),共同分享,互惠互利,一起双赢!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剥削现象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鉴》曰: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该段大意是说孟轲拜孔伋为师时有一天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伋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 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 只谈仁义就够了, 何必要说利益?” 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 上不仁, 则下无法安分; 上不义, 则下也尔虞我诈, 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经》中说:‘利, 就是义的完美体现。’ 又说:‘用利益安顿人心,以弘扬道德。’ 这些是符合社会大义的大利。”

  孔伋, 孟子的话, 都是一个道理。 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 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 因为仁义是集体价值利益的“大利”已经包含了个人的价值利益“小利”。说到这里其实孔子以及其徒子徒孙尽管细化了“道”和“德”在人(社会)上的应用表现为“仁”和“义”,《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礼记礼运》曰:“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可见,不管是先于老子的管仲还是后于老子的儒家思想核心还是其他学派,基本都围广义的“道”与“德”展开,只是角度不同有所则重而己。(个人认为:两者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学类似于供求比例曲线与生产力的关系)

但儒家后人后面却把老子的自然体系背景抛弃了而专注于入世之学,因此,二千年来以儒家为主流代表的国学充满人文彩色,而老子的道家这脉在文子和范蠢这里之后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传承则后继无人,更多的是倾向于自然本体与个人之道的出世修道、修仙,追求个人的超脱自由,尤其五代十国、普汉时期为甚!直到宋的朱程理学与阳明心学才又开始融合。

下作诗一首

道德

大隐隐于市,

渡人自渡己,

利己亦利人,

互惠大家赢,

仁义在人间,

人间有天堂,

天堂自然生,

孕在道德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