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耳朵太尖的谱系儿童

2020-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椰菜君

本来今天打算继续发烧效应研究系列,但讨论群里有家长谈及孩子对声音特别敏感,以至于大人在家都不敢随便开口说话,怕刺激着孩子。椰菜君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糗事。

椰菜君老家依水而居,没有名山,大川倒是如假包换。从前那里是水陆交通要道,从岸上到水边,沿河数里地,都是四十五度角往上、二三十级打不住的石阶。平时里,众男女挑水洗衣,众小儿玩水抓虾捉蟹摸铜钱,也算一道风光。

河中沙滩之旁,离岸一里地之遥,长年停着一艘锈迹斑斑的挖沙船。平日里不见动静,说不着的时候就会开动,“哐当、哐当”挖沙。

声音虽大,人鸟不惊。该洗衣的洗衣,该玩水的玩水;野鸭水鸡,更是毛都不动。只有椰菜君一个,如白日里见鬼一般,手脚并用,以最野狗的速度爬上石阶消失,留下轰然大笑的一群男女和熊孩子。

为啥害怕?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是别人无所谓的“哐当、哐当”,在我听来就和无休无止的暴雷一般。自己捂住耳朵也好,大人捂住耳朵也好,都没有用。除了极速逃走,别无它法。

这个怪毛病,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挖沙船的突然消失,不治而愈了。

联想到群里家长的描述,椰菜君确实可以理解,别人的轻声细语,在这位小朋友听来,恐怕不啻于狂风暴雨,无名的恐惧笼罩了他。

事实上,调查显示,高达90%的谱系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感官问题,从听力到触觉,从味觉到嗅觉,甚至视觉,都可能与普通人群不同。特别地,这种不同并不限于过于敏感,也包括过于不敏感,还有一种是特别寻求某种感官刺激

研究者相信,感官问题不仅是用来诊断谱系的症状,也是其它谱系症状的内在原因,虽然不是终极原因。

比如,对声音过于敏感的患者,不敢、不愿、不能和外界产生交流。对灯管闪烁过于敏感的患者,辉煌的灯火对他们只是无尽的折磨。对痛觉不敏感的患者,经常会伤害自己。特别寻求某种感官刺激,则很可能是重复行为和偏食的原因。

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感官问题对谱系患者的认知能力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比如,当孩子学习生词的时候,会把眼睛看到的生词和老师此时的发音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对生词的初步认识。但是谱系患者,却可能因为感官问题,眼睛看到的是生词,耳朵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声音,导致谱系儿童可能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才能掌握普通儿童很快就学会的知识。

感官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心不在焉”,通过严格的教育可以改变吗?作为一个门外汉,椰菜君觉得,也许可以问一下有阅读障碍的ADHD患者或他们的家长,了解一下是大棒还是胡萝卜还是药物,最终能解决问题。

虽然有极多的研究需要进行以寻找最根本的原因和治疗手段,但基因毫无疑问会占有一席之地。

在之前的《自闭症患者,充耳不闻也这么难》一文中,椰菜君就谈到过X染色体上的PTCHD1基因。动物研究发现,缺乏这个基因的老鼠,丘脑会大幅度丧失过滤噪音的预处理能力。也就是说,耳朵收集到的信号,会被不加过滤选择,一股脑地传递给大脑,以至于大脑无所适从,不知道哪种声音才是想要听到的。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携带这个基因的谱系患者(约1%)会以ADHD症状为主,难以入眠和易于焦躁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还基于老鼠模型,筛选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药物,两者联合使用,可以让老鼠恢复“充耳不闻”的能力,并消除多动的症状。

如果考虑到感官信号(嗅觉除外)都会经过丘脑的预处理,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PTCHD1基因的这种研究途径,也许是解决谱系患者各种感官问题的一条共同大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