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 Evernote知识管理

印象笔记知识管理核心操作方法论(学习的二八法则【道法术器】

2019-01-27  本文已影响5人  半城烟雨沙

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学习者如何善用利器

一、两种人【工具癖】和【工具恐惧症】

在我身边会有两类人。

① 【工具癖】他们有所谓的【Geek精神】,不断下载各种软件APP。同样功能的软件可能下载了10几20几个。不断对比这些软件功能的优劣。一心找出最完美、最好的软件,

② 【工具恐惧症】这类人和【工具癖】截然相反,是另外一个极端,。这类人特点是:任何工具都玩不转,从word到ppt再到excel,从电脑端到手机端。不是仅仅是基本操作,甚至会莫名其妙的丢失一些照片或软件。

第一类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以后使用这些软件的投入”。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研究工具上,不断研究操作和功能,乐此不疲,而没有把工具用来帮助自己提高生产力,发挥创造力。为了工具而【学工具】【研究工具】,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简单说,就是疏于实践的工具研究,都是工具罢。超出了需求的技巧的琢磨,都是奇淫巧技。

第二类人,即使他们知道:这个时代,应该使用些高效的电子工具,也买了软件的操作使用书,甚至付费参上了一些网络课程,但依然没有用。但是,由来已久的恐惧和厌恶拦阻了他们尝试的步伐。带来的只有对电子产品、软件等现代科技更深的恐惧感,甚至是厌恶。越恐惧越厌恶。

就像我朋友有一次一口咬定【他的手机闹铃出了问题】到了设定的时间,闹铃就是不响。可是到我手里,当场设置一个1分钟的闹钟,结果响了,震耳欲聋。


二、把大象放进冰箱里需要几步?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何把一只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一个脑筋,急转弯或者是笑话,大家其实都知道,

只需要三步。①把冰箱门打开,②把大象放进去,③把冰箱门关上。

我们现在觉得这个问题很非常简单对吧?因为我们明早就知道答案了,还记得刚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愣了一下,大象那么大,冰箱那么小,怎么能放进去呢?

其实,这和我们遇到一个陌生而功能复杂的软件是一样的,觉得难、无从下手。这时候怎么办?快速掌握一个软件的方法论是什么呢?其实也是只需要三步。

① 梳理工作流程。要做到回归常识。

② 掌握核心的一些操作,然后逐个击破。

③Learning by doing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①梳理工作流程:回归常识

就像把大象放进冰箱,只要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拆解拆解这个工作的流程——回归常识,就不再那么难了

【把大象放进冰箱】和【把啤酒放进冰箱】流程上是一样的——打开冰箱门、放入物品、关上冰箱门。

再比如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如果给你个叉子时,你会觉得恐惧吗?我想不会!因为你回归常识,获取食物-放入口中-工具离开嘴巴。流程都是一样的

一个好的工具软件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流程,实际上是符合我们原有的认知和习惯的,和我们原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工具形式】而已。所以,如果了解了这个逻辑后,在认知上就能打破对那些软件使用的恐惧,只是工具不同了而已,这也能帮你加深对软件的使用理解,快速上手一个新的工具软件。

一句话总结——工具的背后,其实也是人的思维方式,而这个逻辑可以帮你选择更趁手的工具。

如何选软件

现在市面上有非常多同类的工具,那么怎么去选呢?根据免费或者付费?价格高、低?图标漂不漂亮吗?

其实最关键的是——【设计工具的人的思维方式】他是以什么样的思维设计一个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这个软件中融合的工作流程是否可以高效解决问题,

好的软件,应当符合我们的认知,流程是科学的,符合平时使用习惯的,容易上手,同时又是化繁为简,能够提升我们的生产力的。

因此,在学习一个新软件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以往我们用的工具是按照什么样流程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比如印象笔记。看起来功能非常复杂,首先不要来不及观察和思考,立马一股脑扎进具体的细节操作研究中。而是一个个菜单栏点一点,树立整个流程的大局观。梳理一下以往用纸、笔这种工具做知识管理是怎么样的流程,当我们回归常识后,就不会再惧怕,更容易上手那些新的工具。


用纸和笔的时代是如何做知识管理的,

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可能都做过剪报或者书摘笔记本。读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觉得好,我们会做什么?

第一步,剪裁,

我们看到觉得好、有价值的文章,把它剪下来,粘到自己的简报里

第二步,整理

剪下来后要【加工和整理】,整理的过程中把这篇文章认真的再读一遍,边看边用彩笔标注出一些关键词甚至是一些感触,一起贴到剪报上。

第三步,分类

把读完、做了笔记的文章,放到相应的笔记本里,如果笔记本多了,还要适当分类,需要的时候,拿出相应的笔记本进行查阅,平时也可以经常翻一翻。

用印象笔记等工具做知识管理的时候,其实也是对应的,

这三部就是:【收集、加工整理、建立笔记本体系】

实际上解决是同一个问题,流程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解决问题的效率、效果、体验不同了

这种知识管理的方法你肯定也做过,从初中到高中记了好几个笔记本,只不过现在找不到了,更不用谈去用。

对比之下呢,这种方法在李敖、钱钟书一些很牛的人身上,却成了他们个人的标志。

【李翱】,分享过他的读书方法,称之为【心狠手辣,大卸八块】读书法。读书的时候,必眼到手到。但他没有用印象笔记这样的工具,它用【剪刀】和【美工刀】,看到好的内容就剪下来,把书大卸八块、五马分尸。最后用大的文件夹做好【分类标记】、【关键词】。所以李敖并不是记忆力强,而是记住了那些【关键词】,需要的时候去翻找这些【资料夹】,这和在印象笔记里【搜索】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用印象笔记更高效一些。

【钱钟书】也是这么自学的。他读书时也做【摘录】和【笔记】,把精华摘出来,指出谬误,同时【写下自己的心得】,而且不仅是原文,还会读笔记,在上面不断的填补迭代。所以即使他读的书非常多,也不会忘,钱钟书一生积累下来的读书卡片接近10万张,他的《管锥篇》就是通过这种读书摘录、写感想、做卡片编纂成册的方法写成的

所以,解决同样问题,用了同样方法和流程,但在效果上,【牛人】和【普通人】拉开了差距。其实历史上的伟人【并不是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方法】,而是【把人人都知道的方法做到了人人都做不到的程度】。

这其实也是工具使用的理念来源——【在方法上要克制,在理念和行动上要做到极致】。

对比那些大师,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有无数高效简洁工具的时代,是不是应该好更地做自己的知识管理

在用印象笔记这一类笔记软件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其实流程和我们小时候做的剪报、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钱钟书的【卡片笔记】是一个人原理的,

都是对应——收集、加工、整理、放入笔记体系。这个过程,只不过现在鸟枪换炮,工具升级了而已

当你像这样去理解工具背后的逻辑、面对的场景、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学习一个新的工具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其实都是你熟悉的


4【掌握核心操作:20%的核心操作80%的奇技淫巧】

了解工作流程后,就要各个击破了,掌握每个流程中的核心的操作。

什么叫做【核心操作】?我们都知道【28法则】20%的工作内容,实决定了80%的工作成果。

印象笔记这样的工具功能非常繁杂,但核心的操作可能只占了20%,【只要掌握好这个20%的核心操作,就能解决工作生活中80%的问题。】

所以真正厉害的人,是能把一个简单道理做到极致的,只要用几分钟:【掌握解决问题关键流程上的关键操作,问题就能更快、更好的解决】

什么叫【奇淫巧计】就是我们投入了80%的时间和精力,却换不来20%的效果。但是用80%的时间、精力研究核心技能以外的技巧,却换不来20%的效果提升,陷入的【为了研究工具而研究工具】的怪圈甚至只研究工具、技巧却不行动,反而觉得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懂了很多。这就叫【奇淫巧技】。

对于那些【非核心的流程】【非当前需要的工具和技巧】,花80%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对真正需要讲求实效的内容、学习方法视而不见,这不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吗。

一个软件的功能非常复杂,对初学者来说,其实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什么都了解,只要掌握关键路径上的核心技能,就可以把软件用起来,先把软件用起来,让软件跑起来,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至于那些复杂的功能,完全可以在使用软件一段时间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是否当前的功能够了,还是需要更高级的功能。

如果这时候需要学习更高级的功能,等到了那个时候再学一点也不晚。



下面就知识管理三个流程来梳理各个流程的核心技巧,

【第1步】信息的收集。

平时我们收集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端口,一个是【电脑】,一个是【手机】。

电脑上如果用浏览器看网页,觉得内容特别好,想放到印象笔记里怎么办?很简单,只要安装一个叫【剪藏】的浏览器插件。每次看到好文章,点一下插件的图标【一个很可爱的大象】剩下的不用管了,【大象】会把这篇网页剪裁好,同步到你的印象笔记里。

【剪藏功能】不仅能剪藏网页,还能剪藏视频、音频。这样一来,哪怕以后这个网站不在了,知乎回答被删掉了,只要是【剪藏】的永远会保存在你的印象笔记中,

另外,在手机端上去看一些微信的公众号,知乎等等也是很重要的信息的一个来源。在微信里【剪裁】内容非常简单,只要关注公众号【我的印象笔记】或者【MyEvernote】,输入账号、密码,就能绑定你的账户,然后,微信里看到任何喜欢的内容只要【点一下分享】,选择【大象】,就能立刻【剪藏】到你的印象、笔记当中,而且相对于网页的【剪藏】,不会丢失任何图片

另外,如果手机上安装了印象笔记,浏览的网页都可以通过分享按钮,一键保存到印象笔记中去。

对于纸质笔记,平时读书,如果觉得一本书特别好,不需要在用笔写出来,用电脑打出来,【照下来】就可以了

看【youtube视频】的时候,把网页剪藏下来,生成一个笔记,视频介绍、视频链接都有了,还可以在底下写出自己的感想,

这些都是纸质的笔记所做不到的。

【第2步】加工整理

加工整理时,我们可以边读边【高光】处理,相当于在纸质的书上画线,同时插入卡片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有了高光和卡片,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检索的剪报】,就像李敖读书【大卸八块】的效果,但是李敖买书都买两本。为什么?因为书是正反面印刷的,,剪下来正面放在简报里,反面就没有了,所以只能买两本

所以【提高文章说服力重要的是】:我们【驾驭高质量素材的效率和效果】

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我以为】【我觉得】却没有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详实的事例。无论文章也好、还是口头汇报,都缺乏说服力。

要想驾驭这种高质量的素材,通过【高光】【加卡片】这种方式,就可以做一个可以检索且不限容量,终身受用的简报。

【插入链接】

做笔记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情况:看一本书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另一本书上也有类似的东西,类似的灵感值得我们去参考,这时候会怎么做?

① 在这个笔记或在这本书上写上【参考某年某月某版某某某写的哪本书,书的第几页】这其实就是【超链接】,

②起身翻箱倒柜,去找那本书

但这个流程非常麻烦、非常周折。而印象笔记这一类电子笔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插入相应的链接,一点,直接就可以跳转到我们想看的任何一篇笔记,或者视频。

这时候,会发现我们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我们的笔记也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和别的东西有了连接,形成了一个知识的网络,一个庞大的系统。可以很容易的发觉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了。

印象笔记里的链接有两种,

一种是本地链接(电脑本地的文件:一个思维导图、一个word文档)

另一种是网络链接(一个网址等等)。

如此一来,就打通了知识的边界,打通了软件间的配合,有了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成长的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第3步】笔记本体系

笔记加工完了,要做的就是把散落一桌子的笔记【分门别类】,放到相应的笔记本体系中。

就像李敖用资料夹对自己的书斋进行分类管理一样,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化】、【结构化】的笔记本体系。每一片加工完的笔记放到相应的笔记本里【物归其位】

建立笔记本体系时,其实只有一个核心操作——【拖放】。只要拖放【笔记本】到相应的【笔记本组】里,就像电脑文件夹的拖放

经过上面知识管理流程的梳理后,慢慢就知道,各个环节,各个重要的流程中,需要用到哪些关键的核心的操





下面呢,我来分享【印象笔记做知识管理所需要的核心的操作】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诸如【印象笔记不得不知、不为人知的100个技巧】。我不知道。如果技巧不为人知,要它还有什么用?但是这类东西在市场上就非常火,非常受欢迎。

我用印象笔记还是很顺手的,但是我非常【克制】。只要非常【克制】地掌握5个快捷键,就可以让你的操作无比流畅,下面两张图片呢就分别是MAC系统或windows系统在印象笔记操作时的5个快捷键,5个核心的技巧。

5【Learning by doing: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最后,我们来谈谈【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很多人习惯的一种学习方式是(Learning then doing)【先学,学会了再做】所以我们习惯了一种模式:先看书,最后再去实践,

很多人遇到新软件的时候,也会用原来的方式,先去买教材或者找人教,什么都问老师,觉得【先学会】了,才能操作。

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低效,不是一个上手工具的好方法。而且,市面上的书、大多数教学视频,往往从【什么是菜单栏】开始,罗列一大堆功能的【软件的说明书】,而不是以问题为导向告诉你的【怎么用】【怎么快速上手】【解决问题】的关键核心技巧。

所以,【梳理工作流程,掌握核心操作技巧】后,唯一要做的事,就是【Learning by doing】。

在真实世界中按流程,实际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像李敖做读书笔记,像钱钟书做卡片一样,方法都知道,但是实践和思考的强度是不同,在实践中学习,要做好八个字,就是【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学以致用】

就是要把这些学习到的技能,比如说今天讲到这些内容实际地用出来。这比你看再多的技巧文章却不动手有用得多。

【用以致学】

就是说要去操作,用软件时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有目的去搜索去学习。(相信我,你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在互联网上都有无数人曾遇到过,都有现成答案,)你主动去搜索、去学习就好了,不要等别人来教,不断地去问。

你的时间很宝贵,不应该浪费在这里


学习的【道法术器】在学习者上合而为一

【学习之道】和【科学的学习的方法理论】同样很重要,决定了80%的学习效果。

【技巧学习】的【术】和【软件学习】的【器】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的【道】能够更好的落地。用20%的精力,高效地把这些事情搞定

很多人爱在空中谈【道】,这其实都是空谈、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把软件操作的关键路径用到每一次的分享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具体地掌握这些核心操作。

6【善用利器、克制、极致】

这篇文章,我们谈的是学习者如何【善用利器】,那么【学习利器的原则】总结为八个字,【善用利器、克制、极致】。


【善用利器】说的是学习者、创造者对工具使用的原则。工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首先,工具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的能力、克服生物和物理的极限】。在使用工具前是无法想象这种飞跃的。我们生理和物理上要做一个【工】,是简单的加法累计。而工具能够实现价值创造的几何级数的增长。

比如按生物和物理的能力,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是缓慢而痛苦的,参照各大国家原始积累过程,要么来自于农民和工人甚至是童工每天10几小时无情的剥夺,要么,来自于奴隶贸易的血。要么,是旷工的汗。

后来,几次经过工业革命,其实是工具的革命。随着【工具不断地升级】,价值创造也越来越脱离【生理和物理能力】的压榨,能用最少的【工】,产生更多的价值,这时候你才能坐在干干净净的写字楼,背靠着自已用键盘来创造财富,

所以排斥工具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当人类【用腿走的时候,人的速度是比不上绝大部分动物】但是有了马、有了车轮后,人就能【超越自我生物的极限】。而在发明汽车之前,人们想到的都是【世界上最快的马】,

【工具的突破】,某种意义上也是【思维方式的一个飞跃】,工具是人造的,同样:人的思维方式也会被当时工具的水平所塑造。能够突破现有工具的塑造,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强大的意志力。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不需要工具的话,那么你可能还是停留在上一个层级的思维方式。

尝试新的工具可能他会帮你带来一次系统新的升级。如果当前的生活有不少无解的死结,说明你需要一次系统的升级,你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带来彻底的改变。苹果在20年前ThinkDifferent广告里.列举了历史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大师。

他们都是【创造者】。他们对着画布就能看到令人窒息的图画;坐在寂静的房间,就能谱出触摸灵魂的乐曲;抬头看星空,就能够想出宇宙空间站、想移民到红色的火星上。苹果就是为这些创造者制作工具。

几千年以来,人类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能活得好好的。但现在你能够想象【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吗?你能想象没有iphone之前的生活吗?印象笔记这类知识管理工具,其实就是知识工作者的智能手机。


克制和极致

认识到工具的价值后,要让工具发挥价值需要做好四个字:【克制、极致

【克制】是说,在【术】和【器】的层面要克制,在操作技巧和工具选择的层面要克制,不要老去对比,追求极致,要关心的是【最核心的】,【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几个功能】,这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产品。只用最好的能解决问题的产品。

【极致】是说,在【道】和【法】的层面要极致。在实践、思考强度、解决问题时候要极致。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我们【克制】了后才有可能【达到极致】。

好比梵高,他不会纠结,因为他一生只用Moleskine笔记本,他对艺术的追求,对向日葵和星空的呈现做到极致。

达芬奇,不会在乎器材,用鸡蛋清调制颜料作画,因为他把对绘画、科研发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毕加索,会随手拿起手电筒,就可以用光线来作画,因为他对绘画的技艺和艺术本质的追求早已达到了极致。

对比之下,很多人买了Kindle不是用来夜读,读经典的,反而花了很多时间,整天研究刷系统用自带的浏览器上网。除了很小一部分是专门研究电子产品当作本职工作的,其他人员如果这么干,真的就只是【工具癖】了。

很多人可能看过韩寒拍的电影,《后会无期》,里面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喜欢就会放肆,爱是克制】。


简单总结下今天的内容,工具的方法论,

① 回归常识,去梳理知识管理的工作流程。

② 掌握核心的操作20%的核心操作,能带来80%的效果

③ Learning by doing边干边学,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工具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的能力,突破生物和物理上的极限。

工具的突破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突破,8个字【善用利器、克制、极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