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四卷
2023-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蔚海山庄三六子
读到第二十六章,讲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匈奴人从中国到欧洲的发展过程。
匈奴的兴起以及对中国的征战和败亡(201 B.C—93 A.D.)
匈奴人在瓦伦斯统治时期威胁着罗马帝国,更早的时期则在中华帝国所向无敌。他们古老的根据地也可以说是发源地,是一片面积广袤的区域,虽然干旱而贫瘠,却正好位于长城的北面,现在是蒙古49个旗的领地,每个旗是一个草原的部落。这个游牧民族一共有20万户人家,孔武有力的匈奴人扩张狭窄的疆域。粗野的酋长获得“单于”的称号,逐渐成为这个横扫欧亚大帝国的征服者和君主,所向无敌的军队向东的扩张只受到海洋的阻挡。那些在黑龙江和极远的朝鲜半岛之间稀疏散布的部落,被迫追随着匈奴人的旗帜。他们在西边靠近额尔齐斯河的源头以及伊穆斯山的谷地,发现了水草丰美的瀚海和为数甚众的敌人。
北海成为帝国最遥远的边界,这个“北海”指的可能是贝加尔湖,爱国的苏武曾在湖岸边牧羊。
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终于构建起长达1500英里的长城,以防卫边疆,抵抗匈奴的入侵,但这样一个在世界地图上据有显著位置的伟大工程,却没有起到保护人民的应有功能。单于的骑兵通常有二三十万人,弓马之熟谙举世无双,历经严酷天候之考验,机动的速度极为惊人,连高山峻岭、长江大河都无法阻挡他们的大举入侵。
匈奴立即从正面发起快速的攻击,使战术精巧却行动迟缓的中国军队来不及反应,张皇失措毫无还手之力。汉高祖刘邦出身行伍,靠战功登上帝座,率领逐鹿天下所训练出的百战王师,出兵与匈奴相抗衡(200 B.C.),结果被夷狄大军围困七日,毫无突围的希望,只能依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才被释放归国。
就像后来的罗马人一样,中国皇帝因权宜之计而甚为苦恼,就用礼物和赏赐的名义,来掩饰让人感到羞辱的贡金。但是这里面还有比贡金更为难堪的项目,而为天理人情所不容。这里是西方人眼中的“和亲”:
中国每年挑选一群娇丽的少女,奉献给举止粗鲁的匈奴人,靠着皇室亲生或收养的女儿,与傲慢的单于联姻,以稳固双方的结盟关系。这样一来,皇室神圣不可侵犯的血缘,在无形中便受到污染。有位中国公主成为可怜的牺牲品,就把这种处境用长诗表达出来,为她的父母将她远适异国,嫁与夷狄为妻而长吁短叹,为饮唯酪浆、食唯腥膻、居唯庐幕而恨声不绝,希望能变成一只归雁飞回自己的故乡,充分表达出千秋万世永无止息的哀怨之情。
实力强大的汉朝,终于在第五代的汉武帝时,运用武力和政策,挫了敌人的锐气,阻止蛮族南下牧马。他在长达54年的统治期间(141 B.C.—87 B.C.),平服南方各省的苗族,让他们接受法律和文教的治理,并扩展帝国古老的边界,从南边的长江一直扩张至广东的口岸,不再将自己局限于怯懦的防卫作战。他的部将深入匈奴的国境数百英里。在杳无边际的沙漠,因为不可能构建仓库,且很难运送足够的粮食,汉武帝的大军一再陷入难以忍受的困境之中,14万士卒出征扫荡敌人,只有3万人安全归来。但巨大的损失也获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和光辉的胜利,中国的将领统率部队沉着应战,运用战车克敌,加上鞑靼人辅助部队的效命,在战力上获得了很大的优势。
匈奴人向西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100—300 A.D.)。战败的匈奴人受到所处位置和状况的影响,各自的命运产生很大的变异。
匈奴人最有实力而好战的部落,在气运不利的状况下,还能保持祖先大无畏的精神。西方世界为他们的英勇而门户大开,他们在世袭酋长的领导下,决定要发现并降服遥远的国家,到达鲜卑人的武力和中国人的法律所不及之处(100 A.D.)。他们所选定的迁移路线,很快让他们越过高峻的伊穆斯山脉及中国的地理边界之外。
哥特人被匈奴人击败恳求罗马保护(375—376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