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记忆中的味道
在我心中,时常萦绕着一种独特的味道—那是大学时期食堂里的“麻辣烫”,只不过,在我的“定制下”,它成了一种无麻无辣的清淡“烫菜”。
在我读大学时,学校的一饭堂会在晚上七点左右推出夜宵档,有广式小点心摊,像萝卜糕、马拉糕、马蹄糕、芋头糕等,也有“麻辣烫”区,可供选择的菜的种类很多,串成一串一串的木耳、莲藕片、土豆片、白菜、海带、面筋,我们自由挑选喜欢吃的菜,然后交给档口的厨师加工,厨师将各种菜在清汤中烫熟了以后,装入碗中,再往碗中加汤,还可以另外选择加河粉或者薯粉等,调料也是自己决定,辣或者不辣。我有时候会特意晚一点去吃晚饭,就是为了能吃上这样一碗热乎乎的清淡口味的“烫菜”,特别是冬天,吃上它,总觉得幸福感满满的。
可能是学校食堂为了照顾一点点辣都不会吃的学生吧,才会推出这种可以选择清淡口味的做法,离开学校后,我在生活的周边是找不到像这样的“麻辣烫”做法的,只可以选择微辣、辣等口味,而微辣已经超出了我的接受范围。
这两天降温,又想吃火锅了,我突然想念起了食堂里“麻辣烫”的味道。在优选上买了豆腐串,去菜市场买了白萝卜、白菜、蘑菇、海带、鱼丸……参考了网上“关东煮”的做法:清水中加入切大块的白萝卜、泡发好的香菇、削皮切块的苹果、切小块的海带煮30分钟,捞出苹果,汤底中加入生抽、盐调味、猪油,然后按不同食材煮熟时间的长短先后放入蘑菇、海带结、木耳、鱼丸、墨斗丸、白菜、豆腐串,等所有食材都煮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将整只锅端到餐桌上,用电磁炉小火加热,然后就开始享用了,用了桂林风味辣椒酱做蘸酱,我似乎吃到了记忆中的那一种烫菜的口感和味道,特别是那一块块吸足了各种食材味道的白萝卜,煮得软透了,味道好极了。
吃着自己做的“烫菜”,心中泛起一阵暖流。虽然我离开母校后已经有十多年未踏入校园,我无法确认我记忆中那个夜宵档是否还存在着,但它却深深地刻入我的记忆中。在我心中,它也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更是一段青春回忆:无数个夜晚在食堂的与同学的倾心交谈,还有那时学习生活的无忧无虑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我也会继续尝试在生活中追寻记忆中的味道,让它们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因为无论外界如何变迁,记忆中的味道,将永远是最温柔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