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出自《道德经》第33章,意思是说:心有所系的人可长久;身死名存的人有寿命。
不放弃信念的人会持久,不忘记初心的人会常在,不违背原则的人会存续;持久产生价值,常在发挥作用;存续才有意义。有信念的人会不懈,有信仰的人会笃定,有原则的人会坚持;而坚持,笃定和不懈是长久,长期和长远的必要因素,也是成长,成就和成功的必要条件。
成长是智慧,知识和财富积累的结果;成就是能力,技术和手艺积累的过程;成功是经验,教训和感悟积累的必然。没有信仰,宗旨和原则的行为就没有连续,持久和长期的积累;没有积累,所有的智慧,能力和觉悟就会肤浅,单薄和轻浮。
东方大国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总是文化革命,思想颠覆和观念摇摆,总是后朝否定前朝,后者批判前者,胜者谴责败者;所以,思想,文化和艺术都没有足够的沉淀,积累和发酵,所以,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升级,迭代和突破。东方大国的文化革命和观念颠覆的根本原因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有为思想为主导,而非以道理为核心的无为思想为宗旨。所有的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围绕权力和利益的动物思维,而非围绕客观和道理的人文思维。
死是停止了,亡是消失了,寿是死了以后留在世人心目中的时间。人有两个命,一个是生命,另一个是寿命。所有的人都会死,而凡人死后,一切随之都消亡了;但是名人的声誉,事迹和影响依然可以存续很久,某些圣人可以做到万寿无疆;它的意思是,他们的声誉和事迹可以留存万年,而且跨越疆域。生命短暂,但精神可以长存;身体脆弱,但思想可以强大;有价值的精神可以激励宗族和百姓,而得以存续;有道理的思想可以指导民族和群众,而得以长久。老子先生活在民众的心里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牛顿先生存在知识的本上已经四百多年了。从私利上看,人死了以后,一切都没有意义了,从公益上看,只要留下思想和精神,依然发挥作用和意义。人死之后,留下财富可以存续几十年,留下房产古董可以存续上百年,留下思想和事迹或许可以存续几百年。
有权力和资源的人应该给后代留下一项事业;有能力和技术的人应该给后代留下一项发明,有财富和家产的人应该给后代留下博物馆,跨河桥和交通路。有思想和有文化的人应该给后代留下一本文集,作品或事迹。普通的人也应该用书本,视频和物件的形式,给后代留下故事,经历和经验。这些都是给社会的贡献,对民众的帮助和对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使自己的寿命延续一些,也就是死后存在的名声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