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

三国人物评论之诸葛亮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9人  飞岩文轩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神入化,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集智、勇、严、忠于一身,为蜀国鞠躬尽瘁,在三国时代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诸葛亮的“智”,想必是所有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隆中决策使刘备不得不“顿首拜谢”,此诸葛亮之大智也;一夜之内巧用草船“借”箭十万,三气周瑜使其仰天长叹而亡,七擒孟获使其心服口服,此诸葛亮之中智也;随刘备南征北战、破敌无数,设八卦阵、造木牛流马,此诸葛亮之小智也。即使魏国丞相司马懿精通兵法,也被孔明火烧上方谷,险些丧命,见到“孔明”后吓得丢盔弃甲,“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诸葛亮的“智”,可谓名闻诸侯,如雷贯耳。

        诸葛亮的“勇”,不同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英勇。他的勇,往往同他的智慧相结合,是“智勇”。只身赴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联吴抗曹;周瑜嫉妒其才能,屡生杀心,皆被其一一化解,“虽居虎口,安如泰山”,最后全身而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杀来,而诸葛亮手上只有二千五百士兵与一班文官,危急时刻,诸葛亮吩咐大开城门,最后空城退敌。试想,倘若诸葛亮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腐儒,能有勇气大开城门,在敌军面前仍“笑容可掬”?

        诸葛亮的“严”,也是十分著名的。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与此同时,诸葛亮十分重视以法治军。马谡立下军令状却失守街亭,诸葛亮虽于心不忍,但为了明正军律,不得不挥泪斩之,泪流满面地说:“当初孙武能致胜天下,是因为法令严明。”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的“忠”。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明言道,若刘禅不才,孔明可自为成都之主。可是诸葛亮作为两朝元老,从未生出篡权夺位的想法。有人认为,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是愚忠。我对此不敢苟同。当初的诸多将领投奔刘备,都是因为其立志于兴复汉室。刘禅的无能的确给诸葛亮增添了不少麻烦,但如果诸葛亮自立为王,无疑给人“不义”之感,使本就元气大伤的蜀国军心更加不稳,此时若吴、魏乘虚而入,蜀国便危在旦夕了。诸葛亮为了蜀国大业,可是呕心沥血、亲力亲为。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后来诸葛亮出师北伐,六出祁山,最终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从初出茅庐,到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始终为先主、为刘禅、为蜀国、为兴复汉室,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死后,哀声震地,蜀军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司马懿也不禁仰天长叹:“此天下奇才也!”

        诗圣杜甫有诗赞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高一(1)班      刘熹橦      12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