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秩序敏感期?
我们经常会认为孩子没有秩序感,认为秩序感需要训练才能达到。其实孩子有一个对秩序感特别敏感的时期,就是从出生一直到两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他们就会很开心,如果一些东西他认为放错了地方,他们就会很焦虑。
说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家女儿小时候,我每次带他洗手的时候,都会帮他拿一个小凳子,因为她个子比较小,够不到洗手台。但是每次洗完手她都会把小凳子放到原位去。之前我很不能理解。孩子这么小,怎么就知道把凳子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呢。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理解了原来这就是她的秩序感。
记得有一次洗完手,我就想把她抱出去。可是她就开始发脾气了,两腿乱蹬,挣扎着要到地板上。我把她放下之后,就跑过去把小凳子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开开心心地走出了洗手间。
孩子不到两岁的时候,大部分都会有这种情况,只是我们大人没有理解到秩序感,我们只觉得是在无缘无故的闹。
想想看,孩子为什么要有秩序感呢?孩子们眼中刚看到这个世界,都是光线都是颜色,他们需要在各种光线中识别出来,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物体,秩序感就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联系,这个关系对孩子来说特别的重要。因为他们需要熟悉这个环境,然后获取自己的安全感。如果经常在一个混乱的环境,就会导致孩子心里非常的不舒服。
《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脖子不能动,总是躺着。但是最好呢,我们不要用旋转的玩具,带音乐的玩具来吸引她的注意,而是应该让宝宝倾斜的躺在房间里,可以看到更多的事物,不单单是天花板。有条件的家长最好带孩子到花园里,看看花儿草啊。但是也尽量要放在不同空间的,同一位置。比如你这次把孩子放在西北角。那么下次,也还是放在这个位置。他能够在这个角度,重复的看这个空间,就有利于他的秩序感的形成。
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使蒙台梭利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除生理的发展外,幼儿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为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了他自己的创作者。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是有点矛盾的,但实际上是充满睿智的。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那么,他就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它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所以啊,我们想要理解孩子,就要放下身段,不要高高在上,尽量和孩子处于同样的角度,也就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词—共情。
如何应对孩子秩序敏感期?最后,再推荐几本类似的书:
【1】孙瑞雪编写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我觉得她的书更适合中国的家长来阅读,更加易于理解,书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案例和分析。
【2】孙瑞雪《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也值得推荐。
【3】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