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那些故事怀旧文学空间

悠远的年味

2018-02-19  本文已影响723人  申联科

“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用你那火火的嘴唇,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销魂……”

村头的农家乐里传来了酒后几近吼叫的男高音。宽阔的大马路两边林立着名称各异的农家餐厅。“都市风情”、“皇都盛宴”,还有只有两层的“北海大酒楼”……门前都停满了各色各样的小轿车。过年,村里堵车了。街道两侧的太阳能路灯静静地照着结了冰的水泥马路。这是在过年吗?我怀疑又犯眼疾了。

村南曾经的打麦场已经排不上用场,扩建为文化广场。几个顽皮的孩子,正在为燃放烟花做最后的准备。

务农不如打工,打工不如经商。温饱无忧的村里人,不在乎田间地头的三核两枣。成片的土地在荒芜了几年后,被外乡人以最低廉的价格连片承包,或种洋葱,或种洋芋、或种酿酒用的甜高粱。种收基本靠机器,用不了多少人力,农村也就闲了下来。

平日的黄昏暮后,这里便有了成群的舞者,都是些出不了门的留守媳妇和完成了任务的妇女闲人。若逢赶上闹社火,她们立即转变角色成为乡村社火的主角。着装艳丽,动作豪放。冷不丁拉个年轻小伙便扭将起来,害羞的小伙吓得直往人堆里扎。

年货无需办的太多。即使大年初一,只要你有需求,总有敞开的商铺等你购买。

年轻人开了小车去走亲访友,一日N家,还能早早回家。进门放下礼行,给长辈拜了大年,混的好的给老人们给个孝敬钱,喝口水就走人。执手挽留,怎奈时间紧迫。“不麻烦了!忙得很!还有几家没去呢!”一路灰尘,又进一家。

年关一过,青壮年都将外出打拼。这里留下的就只有老人和那些跳舞的人们了。

年后的乡村安静而寂寞。不禁勾起了我对儿时年味的回忆。

岁末年尾,在外打拼一年的人们,无论远近都似昏鸦归巢,回家过年。于是村子里便热闹了起来。很早就嗅到了年味。家乡的年,图个团圆,图个吉庆,也图个浓浓的人情味。

“农闲”不闲。勤劳的乡下人,即使土地封冻,也难得真正的清闲。“进了腊月门,忙死好老农”。意思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在腊月就得做好来年的准备。向田间积肥就成了腊月首当其冲的头等大事。将一年积攒的各种土肥,精翻细锤后,靠人力或牛车拉运到田间——那时村里少有机械车辆。家家户户年年如此。

田间积肥有薄有厚,全看地的肥瘠。为了减少养份流失,每天下午时分便全家动员,到地头压粪堆儿。先将田里的一个个粪堆儿攒圆了,再撩起四周的浮土压盖得严严实实,拍的溜圆厚重,待春播时均匀撒开。远远看去似沙场点兵,煞是好看。实乃北方一大景观。

腊月里最辛苦的莫过于妇女们了。缝补年衣、清洗被褥、擀长面、蒸年馍这些家务全有她们一人料理。粪肥拉毕,男人们除了购置些简单的年货,整天顶了南墙扯淡谝传。女人一边打扫卫生,一边骂着男人:这个没良心的,一天野的连门都不进,眼睁睁地把日子往日蹋里过哩!

小年到了。送灶神是这天最为重要的事。祭品是自家制作的灶饼儿。先将发面擀成面皮,抹上清油,撒上香豆叶儿研磨而成的颜料,卷起来,切成饼状,放入锅中烙熟。天黑送灶神时,取十五个献于灶台之上。男人先净手上香,磕头通说一番,再将上年贴的灶神牌位虔诚的揭下来,放入灶内烧了,再到院中放些鞭炮,灶神就算送走了。整个过程庄严而神秘。相传灶神乃一家之主,记录了一家人一年的德行造化。若不虔诚,他到了天宫玉皇哪儿说好说坏,是一句话的事儿。将决定来年一家人的祸福旦夕。万不可殆慢。“民以食为天”,供奉和祭奠灶神就成了家家户户,质朴祈福的精神寄托。

三五斤猪肉,几副春联,几方门神,几串鞭炮和若干香纸构成了家乡的年货。尽管简单艰苦,却不能阻止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大年三十,午饭过后,男人们便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帖春联了。先用凉水适量,拌少许面粉,用筷子搅匀了,在火上熬煮一番做成浆糊。贴完春联,还要在门楣上贴几张“生底儿”以示点缀,院内一番喜庆的景象。放一串鞭炮后,大年就算拉开了帷幕了。家里人已准备好了“装仓”饭,吆喝一声全家便要开饭了。这是一年中最正规的一顿晚餐。多少带点荤醒,娃们吃多少不再限量,饭还必需剩一点儿,否则预示来年无饱饭可吃。开饭前,先在祖先牌位之前上香献饭,祈祷烈祖烈宗默祐后嗣:家业发达,人丁兴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提现一种感恩孝德的情怀。“装仓”饭是现在年夜饭的雏形,虽简但渗透着浓浓的文化味儿。

晚饭后,要打醋壇。将事先准备好的卵石置于火内烧得通红。在饭勺里垫上黄纸和羊毛,再将火红卵石放入其中,名曰“焦毛醋壇”。浇上滚烫的食醋,室内顿时一股浓浓的醋香味伴一缕焦毛味儿四散飘溢。火把在前,醋壇在后,先主后次,个各屋子都要转一遍。等醋壇无力,火把将熄,便将下午打扫好的垃圾送出院外很远的地方,一串鞭炮将一年的晦气撵到了九霄云外。屋里屋外灯火通明,整个过程大人小孩神秘而紧张。看似迷信可笑,但仔细一想:火能驱阴,醋可杀菌,还真有些科学道理。古人真的不简单!

这一夜大人和小孩原则上不得入睡,静等新年到来,俗称“熬岁”。没有电视的熬夜,显得百无聊赖。若实在无事,左邻右舍也会聚在一起,听唱各类宝卷。当然这是部分喜好者的个别行动,似乎妇女居多。听说唱本实在难觅,神神秘秘的让人费解。什么“白马宝卷”、“四姐宝卷”、“薛仁贵宝卷”、“红罗宝卷”等等,需有文化的人拿了唱本领唱。在我朦胧的记忆力它更像家乡味的评书。内容都是劝人行善积德的故事。只不过中间夹了听众的应和而已。孩子们听不懂,在母亲怀里早已熟睡。

男人们聚到暖和的磨坊里吹牛扯淡。说搞副业时经了天大的世面:扒火车尿急,在飞奔的火车上洒尿,却被大风吹掉了帽子,没捡回来;在外面天天都有大米饭可吃,见了肉都发愁,老想吃老婆做的山药拌汤……天南海北的不怎么着调。也有好赌的,找几个“页子客”两角三毛的掀一番牛九牌;给人家说媒,领的小伙吃水饺时一口一个,伸两指提醒,楞头筋却一口两个吃将起来,丢人不说,还被姑娘的爹赶出了庄门的……尽扯谈谝传。

天明时分,是接灶神的吉时。男人们要沐手焚香,鸣炮迎神。灶神在天宫述职七天七夜,早已人困马乏。何况他带来了今年的好运,隆重迎接自然合乎情理。灶神的供奉很有讲究,必须干净清静。用黄纸书写灶神牌位,中间写道“供奉东厨司命九灵皇帝定福灶君之神位”;左写“担柴童子金鸡”,专司晨昏起居,提醒人们早出晚归,勤奋劳作;右书“运水郎君玉犬”专司守门护院,以求家宅平安,门迎百福。用黑色灶帘儿遮挡,肃穆而端庄。再配对联一付:“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司命府”意为“掌管命运的人居住的地方”。千百年来朝代兴亡更替,生产方式落后,资料短缺,百姓温饱难求,便将良好心愿寄于神灵,令人愁肠百断,心酸不已。

大年初一吃饺子拜大年。早饭一律吃麻腐水饺,求个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找几个硬币洗净了,放入饺子当中,谁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谁今年就会福气多多。

拜年只拜祖宗和长辈。由族里同辈的长子带队,挨门挨户的去长辈家拜年。每到一家都先上香化表,磕头拜年。以祝老人们健康长寿!老人们也准备了糖果瓜籽诚心应酬。条件好一点的还要给小孩们发一毛两毛的压岁钱,以表心意。这是孩子们最高兴也是最期待的事儿。

拜完大年就要“出行”。这是一项传承已久的风俗。是不分家族的集体行动。村民们自发组织,由村上的阴阳先生择了吉时方位。届时家家户户,便将圈养了一冬的牛养牲畜赶拉出来。设案焚香,祭拜瘟神。而后鞭炮齐鸣,受惊的牲畜在人们的吆喝声中野性突发四散奔跑。怎奈冬季体弱困乏,奔不了多久,便立于田间气喘吁吁,静立观望着令它费解的主人。瘟神已驱,今年定会六畜兴旺,百病不生,五谷丰登。农耕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末间断。让六畜也来点年味,是一种普世济世思想的传承。

初二日,就开始走亲访友。刚结婚的年轻人自然要先去给丈人和丈母娘拜年。娇客上门自然不可慢待了女婿。女儿虽是自家人,但出嫁意味着独立生活,平日让人扯心扯肺,父母也得好生招呼一番。 上了年岁的或还未结婚的年轻人,自然必先前往舅舅、姑妈家登门拜 年。用竹筐、提包装了腊月蒸好的年馍做礼物。每家十二个年馍,这个习俗不知传了多少代。老人们几乎出不了门,就专门呆在家里应酬客人。客人来了,书房的土炕上置炕桌一张,端上年馍,倒上糖茶,互相问候寒暄一番。饭点时分,端上猪肉燉粉条和干萝卜皮炒的肉菜,再盛上猪肉臊子面,便是上好的招待。多少得吃上一点,否则老人们总会觉得他招待不周。表哥表弟们上门,一来给舅舅姑妈长辈拜年。二来哥儿弟兄聚会一下。三两元一斤的酒水很是奢侈,但绝对的纯粮酿造,后劲大得很,几杯下肚,浑身发热,满屋酒香浓郁,几天不退。无奈囊中羞涩,无钱购买令人一醉方休的美酒。拜年访友要持续到正月十五甚至更迟。但没人见怪,因为交通不便,七姑八姨的,几天时间自然不够。于是有俗语道:“青草绊马蹄,乡下人拜年不算迟”。祖先们解决问题的智慧令人实在钦佩!

年过初五,村上就要准备闹社火。由元宵会负责筹集会粮。家家户户,根据自家经济情况自行捐助。三五升不嫌多,一两碗不嫌少。然后卖粮变现,置办头饰颜料,穿戴锣鼓等社火用品。傍晚時分,把式们便集于村头开始演练。锣鼓喧天,氛围欢悦。大人小孩饭后无事,循声而聚。等人来得差不多了,锣鼓骤停,会长高处一站,亮声宣布角色。其他会员顺便下发衣着头饰。家乡社火从头到尾依次为旗队、报子队、锣鼓队、春官、头二场、腰鼓队、腊花队,丑角队、东洋车子,还有反穿皮袄的护场膏药匠。谁是头场,谁是二场这些重要角色早已内定,其余的角儿就依个人习好,自行挑选了。头场很重要,是一队社火的心脏,社火的组织踩排,运动缓急全在此人,所以此人必有非凡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春官”司节气,是整个社火精神和权利的象征。确定“春官”人选,需十分慎重。本人的德行薄厚、年龄辈份、经济实力、身体状况、家族势力都不容忽视。德行浅了不能服众;年老体弱经不起从早到晚的折腾;经济单薄经不起每天迎来送去的应酬接待、家族势力过小无人支持,容易晾场……

整个社火男女角儿均为男性饰扮。除非有不生育和生不下男孩的年轻媳妇,经本人申请才会被安排到最后的东洋车子里。据说灵验的很。当年就能如愿以偿。

正月初八,经过三天的筹备排练,社火正式出场。早晨由头场子带领社火队,前去“春官”家迎老爷。来而不往非礼也。春官族人除社火上有角儿的都需出门迎社火。鞭炮齐鸣,烟酒、瓜子、花糖轮番相敬与前来迎接春官的人们。

锣鼓三起三落,间歇之时有专门唱“社火秧歌”的。一般情况最少三次,以示对春官的尊崇。当听到“高高山上一棵柳,柳上蹲个花班鸠,班鸠班鸠三点头,老爷请上了头里走”秧歌立停,锣鼓骤起。春官头戴礼帽,手摇蒲扇,跃身出门,随社火一路去各家敬香拜年送春。此后便每天如此,直到挨家挨户拜完年为止,时间就差不多到了正月十五日左右。

社火拜年,以生产队为单位-----也就是二三十户左右,多了体力坚持不住。每闹完一个生产队,本队人们早已准了午饭。你家三个,我家两个的,将社火上的人请到家里热情照待。绝不会三家四靠的。请不到社火上的人,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满满的人情味儿。

吃过午饭,鼓锣又起,就要玩坐场儿。这时带了酒意的社火更加兴奋不已,跳得更欢。小曲儿少不了“刮地风”“王哥放羊”“割韮菜”,曲声悠扬,雅俗共赏。还有打了快板说溜趟的,大都即兴演说,连句押韵。伴着阵阵爽朗的笑声,社火暂告一段落。送春官回家后,村上也恢复了安静。

正月十五展灯闹元宵。是过年最后的狂欢之夜。夜里家家户户将形色各异的灯笼挂于马路两侧,绵延几百米。马路中央堆起长龙似的火堆,整个村子无论男女老少都跳将起来。祛病驱邪,图个吉利。直至深夜。

正月十六社火卸身子。择了吉时方位,社火在锣鼓声中到固定地点,将社火上用过的纸货,连同五色神钱,一并烧掉。祈福今年风调雨顺。元霄会收了锣鼓家式,衣服头饰。社火就正式结束了。

家乡社火分为南乡社火和北乡社火。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南乡地广人稀,以定宁社火为代表。求同比拼,热闹豪放,大气磅礴,幽默诙谐;北乡人口相对集中,以土门社火为代表。标新立异,娇小紧凑,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北乡有句顺口溜:“城里头的社火,台子的钹,教场的张公背老婆,青萍的竹马儿最红火”足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色。土门人民喜爱秦腔,服装是现成的。社火踩着高跷,让观众能大饱眼福。每队社火就是一个故事。如黄河阵、铡美案、刘皇爷招亲、白蛇传、天仙配、劈山救母等;台子村的芯子社火,漪泉的迎宫社火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家乡的社火不是年年都闹。一般不闹则已,一闹就连续三年。

家乡的年味红火而忙碌,充满了欢乐! 过年,体现了家乡人民的文化核心和信仰体系。回家是对家乡的依恋,即使无法回家,也会在异乡过年。过年告诉我们“叶落归根”的含义。“寻根文化”、“祖先崇拜”成了人们的信仰。用过年来诠释和进行着这种信仰仪式。回乡团圆、祭祖实际上就是对故土的祭拜。在人们的心目中故乡和祖先是一体的,以后的自己和故乡也将成为一体。

不信仰宗教,信仰祖先,这是汉文化的突出特点。祖先的地位比任何一个神灵都要高。他们曾拆庙斗佛,不信上帝真主。你可以诋毁本人,但绝不允许诋毁他的祖先和家乡!过年把这种信仰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不信神因为我们相信人定胜天。在全世界的神话里只有在中国文化里,人能打败神,人能变成神。中国人的信仰是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完整的文明体系。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乡村的年,过的是传统,过的是文化,过得是浓香的人情味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