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怎么读?
不能错过的经典童话有哪些?
(1)《汉赛尔与格莱特》,关于儿童生存危机的担忧。
《汉塞尔和格蕾特尔》这样的“俩兄妹”或“俩兄弟”类型的童话故事表现了儿童在幼年期产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形象地呈现了幼童的焦虑,也表明了孩子面临的求知任务引导孩子超越对父母的幼稚依赖。从消极被动的依赖性走向思想和行动上的独立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行动的过程中重视同龄伙伴的帮助同他们一起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发展到下一个更高阶段。
(2)《青蛙王子》、《白雪公主》,关于儿童的性教育。
《青蛙王子》和《白雪公主》等故事涉及到适宜儿童的性教育;童话故事成为孩子以适合他的年龄和发展着的理解力的方式去了解性生理现象的理想途径。
童话将性意识和性冲动外化为丑陋的青蛙意象,这对于女孩具有微妙的保护作用,排斥青蛙就是拒绝性诱感,然后要让孩子明白,这种看似最丑陋的东西在时机成熟时会变成最令人向往的情感追求,这以青蛙蜕变为英俊王子为象征。
(3)《睡美人》,关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不同于许多童话强调主人公要发感自我就必须进行轰轰烈烈的冒险行动,《睡美人》表明,一个长期的平心静气的意守自我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类童话涉及到青春期发育前后阶段产生的困惑与震惊;故事的美满结局使孩子深信。在这样重大的生命变化中,为了获得顺利成长的时机,无论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沉静内向的发展时期,都是必不可少的。
(4)《美女与野兽》、《灰姑娘》,关于亲情、爱情的关系。
《美女与野兽》揭示了成长过程中如何理解亲情和爱情的关系。使野兽转变成人的是女人公的脉脉温情和矢志奉献,只有当她真心爱上野兽时,才能把它从魔法禁锢中解救出来。美女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一旦转移到未来的丈夫身上,峰回路转,迎来美好结局。故事的关键不在于美女逐渐爱上了野兽,而在于她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她开初认定她必须在爱父亲还是爱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但最终认识到,把这两种爱对立起来是十分幼稚的。
《灰姑娘》用童话特有的生动形象揭示了心理学家阐述的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五个重要人格属性,呈现了人格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第一,基本信赖感(basic trust):以灰姑娘与最初的慈母相处的经历,以及通过这一经历而溶注在她人格之中的信念;
第二,自立自强(autonomy):身处逆境而不屈,在孤苦无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抗争;
第三,主动精神(initiative):种下一棵小树,用眼泪和祈祷来培育它,促使它长成大树:
第四,任劳任怨(industry):辛勒操劳,历尽苦役:
第五,人格认同(identity):从舞会逃走,藏在鸽舍和树上,非要在她取得王子新娘的高贵身份以前,让王子亲眼看到并认可她作为“灰姑娘”的卑贱身份。
(5)《侏儒怪》(Rumpelstiltskin)、《牧鹅少女》,关于19世纪初纺织与女性生产力。
《侏儒怪》:磨坊主是一个很穷的人,但是他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叫Penelope。有一天,磨坊主向他们的国王撒谎说他的女儿会把麦秆做成金子。于是国王把他的女儿锁在城堡的一个房间里,要她把所有麦秆做成金子。她三次得到了一个侏儒怪的帮助,并嫁给了国王,但最后一次的代价是她必须把她的第一个孩子送给侏儒怪。到了要孩子的那天,她又反悔了。于是侏儒怪说如果三天之内她猜不出它的名字就要把孩子带走。后来,她的一个信使听见侏儒怪在唱歌,终于知道了它叫Rumpelstiltskin。最后,当Penelope说出它的名字后,Rumpelstiltskin惨叫一声,被锁在了一个镜子里。国王和Penelope也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牧鹅少女》象征性地体现了俄狄浦斯冲突发展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在早期阶段,孩子认为与他同性的家长是个冒充者,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占有了异性家长对于自己的温情之爱,这个异性家长实际上更愿意把他作为自己的婚姻伴侣。孩子怀疑这个同性家长使用计谋(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就出现在这个家里)骗取了他生而有之的权利,所以希望通过某些更强大力量的干预把这种局面扭转过来,使他成为异性家长的伴侣。这个故事强调了人们在人生旅途中会遭遇的困难:获得性成熟,争取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必须战胜危险,经受考验,做出决定;但故事表明,如果我们忠实于自己的本真和价值观,那么,无论事情在一时间会显得多么糟糕,令人绝望,幸福的结局终将到来。当然,故事在叙述俄狄浦斯冲突困境的解决时,还强调出于一己私欲就去篡夺他人的地位,只会给篡夺者本人带来毁灭。要获得自己的幸福未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靠自己去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