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自我修养,何尝不是媒体的门面?
前几天,时间君因看了电影《绿里奇迹》的一篇推介文章,心里不大舒服,想换个心情轻松一下,找了本关于旅行的书来读,主题是追着四季去旅行,结果,刚看到第三页,对书的观感瞬间降了好几个等级,心情美丽不起来。
卡萨布兰卡单词是Casablanca,书中说casa意为白色,blanca意为房子、宫殿,可时间君明明记得西班牙语中casa是家、房子的意思,那么blanca应为白色之意,上网一查,果真书上写错了。
时间君忍不住发出灵魂四问:
西班牙语的语序,未必想当然地跟中文一样,作者写书时不做一下考证么?
搜索引擎的存在就是可以让我们轻易获取知识点,为什么不用一下呢?
这明晃晃的错误,又这么靠前,书是有责任编辑的,是怎么过审的呢?
这么草率地出书,不怕给读者传递错误信息吗?
由此,想起以前时间君玩微博的时候吐槽过这方面问题,就去搜了一下,果然还在。
从前,读一本书、看一本杂志,会有充分的信任感,能感受得到在书的背后,有编辑在仔细斟酌字词和语法,再三推敲、精心润色……
现代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我不愿一字一句我所不懂或不称心就随便付印”“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因为我的目的要使它没有一个错字”。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是当年对编辑的要求,也是对敬业的诠释。
而现在,这种信任感很难感受到了,无论是图书,还是互联网信息,量是上来了,让人眼花缭乱,可质呢?错误百出、粗制滥造占了大多数。
文品代表媒体的素质,常识性错误和低级硬伤,必然会拉低媒体的层次,长此以往,不怕被大众diss吗?
这个现象,与互联网编辑的门槛越来越低不无关系,似乎每个会复制粘贴微信排版的人,都可以自称为“小编”。
门槛低不要紧,可以不断学习,可对自身要求低,浑浑噩噩,没有投入和感悟,也无所谓进步,连“的、地、得”的用法都没兴趣去分清,乱用词语,行文不通,这才是要命的。
这些所谓的“编辑”,完全忽略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编辑是要对内容负责的。
早在2007年,时间君在央视音像资料馆工作时,作为二审,每天要审大量描述视频内容的文字。编目和一审,什么水平都有,写得认真的,基本改动不大,而低质的文字,实在是审得头大。
将心比心,时间君自己给节目编目的时候,一审和二审一般都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可见,只要认真,不过度依赖审核,文字的质量也是有保证的。
当时工作的性质,所负责的内容如果被资料馆的审核老师发现错别字和常识性错误,达到一定的量,是要扣工资的,因而资料馆也时常进行业务培训。
也是从那时起,时间君对错别字的态度是零容忍。即使是网络聊天,也坚决不放任错别字。触屏普及后,有时赶时间,会偶尔手滑打出错别字,都惭愧得很。
后来一直做编辑工作,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不敢形成思维定势,怀疑一切、验证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内容负责。
不管在哪家公司,审什么题材的稿件,时间君从来都是一字一句地审,遇到不熟悉领域的文章,不管是硬件产品、文化,还是政务、法律,遇到未见过的名词,或是觉得逻辑不通的地方,就上网查资料来验证,如果仍确定不了,就联系文章的作者予以确认。
可现在放眼望去,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湮没在大量低质的信息中,真假难辨。
网络上的文章同质化相当严重,出来一个热点,大家都发文,可是有自己思考的少,东拼西凑他人文字的多,进行考证的少,以讹传讹的多,言之有物的少,蹭热点博眼球的多。
比如老年人转发的各种伪养生文章,从排版就看出缺乏美感,再看来源,公众号名称概念大得很,主体却是个人账号,这样的文章,敢信么?
还有社会热点新闻,各公众号都迫不及待发文,仿佛不蹭上这个热点,就会错失几个亿,可往往后续剧情是系列神反转,piapia打脸。现在看到社会新闻,都得等上几天,“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初窥事件真相。
当年时间君就极力阻止公司的公众号就某衣库事件发文来蹭热点,因为实在是太低俗了。果不其然,没两天,网信办出手,约谈了新浪、腾讯负责人。
再像这本书犯的常识性错误,书籍都如此,更何况互联网文章呢。时间君刚追完《古董局中局2》,五脉鉴宝“去伪存真”的宗旨,用在信息传播领域,也十分适用。
大量文章质量堪忧,行文逻辑通不通,语句是否通顺,能否吸引人,编辑如果不肯大量阅读,没有语感,这三点通常都做不好。
再说错别字,更是个永恒的难题。时间君当年写硕士学位论文时,三四万字,打印出来厚厚一本,反复读反复找错误,仍不敢保证完全没有错别字。
错别字很难完全杜绝,但总要有个对内容负责的意识,才可以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数量之内。
一般正规媒体,信息质量是有保证的,会经过层层审核。时间君以前和朋友聊过这个问题,以前说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崛起,好像传统媒体没有出路了。
其实,无论是传统传播方式,还是互联网各种新传播方式,内容始终是王道,传播方式只是个平台。传统媒体只要内容优质,不断接受新平台,把新平台用好,好的内容,终究会发光。
正规媒体文章有时过于端庄,读来无趣,个人账号也是个不错的补充。总有很多爱思考、见识广的各领域大咖,不辞辛苦分享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得生动有趣不枯燥不说教,读来也是受益匪浅。
但这一部分要仔细甄别,遇见好文如获至宝、及时关注、持续观望,以文品断人品。如果真是宝藏,那就是赚到了,如果发现动机不纯,果断取关,免得三观被带歪。
近两年,时间君读文章都养成了个习惯,从标题看文字水平,从排版看专业度,从内容识人品,质量低下的,不看更不会关注。没办法,时间有限,不能浪费在低质的内容上。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速度,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但是大众对信息的要求,始终是求真求质、内容为王,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应扎根在每一个编辑的心中,因为,编辑是直接面对受众的,是媒体的门面。
(配乐版阅读请移步微信公众号:一点五倍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