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西山的壳——“炒壳”
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赌注股是每位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作为几乎每一轮A股牛熊循环里最牛股的集合,并购重组概念肯定有值得关注之处,埋伏壳概念更类似于豪赌。尤其在当下昂贵的壳价背景下必须日夜揣测:到底是资产注入还是借壳,博对了就能实现偷天换日的壮举,反正目前的市场庞氏横行。
其中最关键一点:等候上市公司的本体与所在地...同时日薄西山。
壳本身的市值高低,其实决定了借壳的成本问题,因为其中涉及到对价与摊薄,加以总结的话,将面临两个核心问题:
一、壳的性质,究竟是民企或者国企;
二、壳的市值,到底何种规模的市值可以接受。
在前瞻性的投资分析里,老罗注意到一个跟踪许久的企业:美尔雅(600107)
美尔雅集团的实际产权所有者建设银行在4.15日将持有的美尔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9.94%股权在武汉光谷股权交易所对外挂牌出让,该事项完成后将导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目前该事项不影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也不涉及公司资产重组等事项。
于是乎美尔雅的借壳概念一下子变得颇为清晰,而资本市场做出的反应表明,市场对此存在疑虑。A股市场上当前认可的壳市值,普遍为30-50亿左右,而如今市值70亿,又为国企壳的美尔雅,实际操作时也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那么顺理成章可以按照过往案例推演出它的受让方条件:资产规模应该是往500亿去走,净资产至少是100亿以上,国企壳非常麻烦,但囤壳与资本市场上市流通席位的供应短缺,加之最近被借壳的公司大多分布在一些消费品行业,如纺织服装就是壳股出产地,这会让麻烦不止而绯闻不断...
体量稍微超标,于是乎我们必须关注到炒壳在现阶段出现新的变化,4月24日,恒大地产发布公告,拟36亿揽入嘉凯城52.78%股权。以恒大地产的市值和体量来说,嘉凯城这个壳的市值比较合理。由此事件来看,市值约束条件有了突破,嘉凯城的市值不算小规模,恒大也是各方面体量庞大的企业。另外,例如深圳惠城等都出现了高溢价收购控股权的现象,壳的重组方法越来越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多样化是好事,证明了市场开始认真考虑一个难题:国企借壳。
个人十分喜欢现阶段国企借壳,因为整个过程艰难曲折,投资者唯恐不及,经常会让人大跌眼镜,而暴利来源于那次出乎意料。
透过ST宜纸(600793)我们可以参透某些脉络:
一、作为国企,从纯经济看卖壳比卖地来钱更快,而且皆大欢喜,反正都如此昂贵的价格;
二、高位派货的潜在利益是巨大的,尤其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背景下;
三、大量小国企业绩止步不前,靠政府补贴保壳,从根本动力来讲,国企借壳之所以难度有转机,根源在于甩包袱的急迫性;
四、注册制与各类板,暂时黄了,市场需求大股票可以炒高,卖了抢手。
所以或许ST宜纸(600793)开启了以前央企国企对资本市场理解的新思路。壳资源寻宝历史演变,从炒ST到江浙民营上市公司卖壳,2016会是国企卖壳年。
简而化之:地方政府卖壳,比卖地划算,源动力明摆着,这是条发横财的路。
实际上793当时的盘面可以显示出某些大牛散的态度,虽然发行后市值其实在当时已经是50亿左右,但ST宜纸当时是股灾前停牌的15年5月18日,放出来是16年1月15日,按常规分析是要补跌的,但是复牌后20亿的市值市场压根没选择向下调整,而是稳一稳后不断抬高重心,踏空心理会让人恐惧涨幅的高度,但如果从绝对市值而言,二三十亿的市值,在这个阶段有绝佳的博弈价值。
至于其环保题材,见仁见智,目前借壳是个小集合,消化了部分流动性,也变相承接了某些股市多头集合,再往深入些探讨:能借壳的资产,会比壳的原资产还差?
借壳概念的失控与疯狂,是有迹可循的。
4月7日,深圳惠程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何平、任金生拟以16.5亿元向中驰极速转让其所持公司全部股份8673.6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11%),折合转让价格为19.02元/股(较停牌前股价8.89元溢价约114%);转让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驰极速,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汪超涌、李亦非夫妇。公告宣布之时,公司股价为8.89元/股,对应市值69.4亿元,尽管如此,依然有人愿意受让,同时给出约114%的溢价。问题核心在于,假设公司复牌后即涨到这个转让价;以公司的7.81亿股本计,公司的估值合计达148.5亿,买家以16.5亿元左右的价格,买下一个接近150亿市值壳公司的11%股权...
老罗本人是无法解释的,但存在即是合理的,借壳与炒壳,或许有时并非在粗浅层面讲理的地方,研究后需要勇敢下注。
在疯狂的年代,资金往确定性涌去,地方财政的卖地模式有可能照搬到壳题材,而在另一面,资本大玩家,真不见得比投资者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