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

【文字之光】|彼岸就在自己这里

2020-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有书薰衣草
燃艾草

我想人与书的相逢,也是有机缘的。《悉达多心理学》这本书虽然在书柜上已经两年了,但我没有打开过它,就不算真正地相识。现在我打开了,也只是认识了它。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了思考,那就算是了解了它。就如人与人的相逢,从认识、了解到相知的过程。

我与这本书的相逢,给我打开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使我了解了心理学与佛学的关系,重点了解了佛教的前世今生。对人生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受益匪浅。书中作者分析的有理有据,以下说说主要几点认识:

一、佛学与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1、作者的观点是佛学与心理学是相通的。虽然心理学一切解释都以科学的名义。但佛学也可以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补充。

2、佛教的基本法是因缘法,很模糊,包括人的意志。而科学的基本原则是因果规律,很清晰,排除人的意志。

关于现代心理学我了解极少,在未知的领域就没有发言仅,这里也不多写。

二、    佛陀的智慧是理性的。

我对佛教还是相对感兴趣的,这几年流行一个词“佛系”。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而我也一直是这样理解和看待修佛之人的。总觉得他们身上缺少了一些上进心。不与社会争,不与他人争,不与自己争。

近年来修佛之人也大多是一些生活无忧无虑的中产阶层。也许这些人已经没有了经济上的担忧。进而开始追求一种精神的解脱了。真正生活在贫困线上的民众,说实话,都在为生活奔波,哪里能静下心来修佛呢。最多也是信其,而没有心思探究。

我的认知里,一直认为佛教是感性的,是一种主观的意念。但在本书中,作者说佛陀的智慧是理性的。

佛教的理念真不是无欲无求,而是在坚持里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目标。佛学更多关注是我们人生过程中遇到的苦,怎么解决这些痛苦,面对所有的苦,我们不必有执念。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引导。

佛教本是一个关注个体心灵的宗教,是信仰与理性并存的宗教。佛教否认神的力量,又保留神的存在,却又取消了神的全能。这是不理性的。佛学主张六道轮回,相信人生只是宇宙生命长河里的一段,无始无终,生死相续,永无尽头。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果报应。这又回到了理性。佛教让我们“自以为州,自以为依”,就是一切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们常问彼岸在哪里?佛告诉我们,彼岸就在自己这里。听老人们说,早死早脱孽。原来也是误导,佛教是不主张自杀的,按轮回的说法,如果今生的苦没有受完,早死了或者自杀了。那轮回到下一段生命会接着受没受完的苦。所以佛陀给了人们信仰,就是给了人们希望。希望就是活着最大的动力。这也算积极的一面。

佛教的世界观是:

1、现象无主宰,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2、 现象在变动,即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3、 现象不单一,即小到极微,大到无限。

佛说世间万物都在因缘中变动着,不是一成不变的。宇宙中,从元素到整体,都在因缘循环,毫无例外。这也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这么看来佛的世界观是理性的。

佛教不关心世界,只关注人生。

佛学的人生观:无常、苦、无我。

无常和苦主要讲自然,佛说人生来就是苦的,人生的苦在于变动,从小到大,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从快乐到痛苦。在这些变动中,我们感受到无常,意外的发生。这些发生带给我们痛苦和快乐。人生有生老病死之苦,这是自然规律。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之苦,这是心灵之苦,是主观意念上的苦。

佛陀为我们提供了灭苦的方法,那就是接受自然规律,该来的总会来。一旦起心动念,苦便随之而来,放下皆得,放下贪、嗔、痴。回归本心,求得心灵的平静。这是学佛的终级目标,只有心灵平静了才能解脱。

三、    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1、佛学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世界是虚无的,不值得执着。“应无所住”即要摆脱环境,也要摆脱自己。是无我的。一切皆空。又反对绝对的虚无。

先觉后知,有了觉知,才让过程更可靠,觉知后再实修。

2、佛学的行为疗法:实践于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前六项是行为,后两项是觉悟。生命不是为科学而活着,科学是为生命而存在。

常听学佛的朋友说,佛法无边,原来就是说佛学的经典浩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的流派演变出很多,现主要分为:原始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而这些流派里还有更细的划分,一个修佛的人一辈子恐怕也学不完,所以都选其中的一个流派来学习。

这本书又一次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我第一次知道悉达多就是佛、如来、佛陀、是世尊、是释迦牟尼,他们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字。

然而,在读的过程中,我差一点放弃它。对书中第一部分关于现代心理学的阐述,绕口令一样的,我又不是专业研究心理学,仅了解而已,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为了给自己一个交待,不半途而废,还是克服厌弃的心理,坚持读下来了。当翻到第二部分的时候,才真正吸引了我。第二部分因为是我想了解的佛教。依作者金木水先生的话说,他的这本书是心理学与佛学的两块“压缩饼干”。概括了两门学说,一本读懂佛学与心理学的书。

读书之前,看来是要认真的读前言,以便更好的理解作者写书的本意。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见证官: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文字之光的主编韩涵微语或副主编无色生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