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3个离经叛道的学生,家长不淡定了|教育本质究竟是啥?
从古到今,有个毫无争议的真理是:每个家长都对孩子的成才成功抱有执念。
在中国家长的教育理念里,学校教育是相当神圣的。“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是每个家长的口头禅。
本文这3个主人公,都是学校教育的离经叛道者,却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梳理他们的教育经历、成才之路,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思索教育的真正含义。
追逐兴趣,自学成才的王阳明
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出生在大明帝国的书香世家,爷爷王天叙满腹经纶,父亲王华是当朝状元。在严格遵守父纲子常的封建社会,小小的王阳明从来不是个听话的孩子。
王阳明早慧,却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对于学问的钻研和探索,他始终遵从的是自己内心的兴趣,而且每迷上一样,必钻研个水落石出不可。
7、8岁时迷上象棋,不仅日夜沉迷、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了学生的主业:儒家经典。
父亲看不下去训斥他,他却有模有样用孔子语录来反驳,气得父亲胡子直抖。
在被母亲强硬地将象棋丢到了河里后,王阳明人没有回归学生主业,又一头钻到了道教的养生术里。
父母再次吹胡子瞪眼,横加干涉,他只好将书籍束之高阁,但只要父母不注意,还会贼一样偷偷阅读。
就这样,在疯长好奇心的指使下,学生主业的读书作文他始终敷衍,却对自己的兴趣倾注了全部精力。
他练过武术,想做圣贤,沉迷军事游戏,把身为状元的父亲气得发疯。
在这个中规中矩的大才子眼中,实在看不出这个有点多动症,喜欢吹牛皮,整天都在搞“小技”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大成。
王阳明的一生,完全是在在兴趣的指引下,钻研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钻研朱熹理学,精研辞章学,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他想做圣贤的理想。
这个离经叛道的学生直到27岁那年才正式步入仕途,而此举也并非源于他想“改邪归正”,也只是为了他的才华和理想有用武之地。
直到1508年,36岁的王阳明经历过无趣的仕途,被谪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时,悟透正道,创立心学。
此后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开场讲学,门徒达万人。
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一代圣贤。
博览群书,逆向思维的塔勒布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畅销书《黑天鹅》、《反脆弱性》作者,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
他是黎巴嫩名门之后,父母家族都是显赫的政治和学术世家。
塔勒布从小的爱好就是看书,看不同种类不同内容的书。从13岁左右开始养成了记录阅读时间的习惯,一周差不多会阅读30~60小时,并将这个习惯保持了下来。
在塔勒布看来,学校简直就是一个阴谋,通过把知识压缩到少数作者写的教材之内,而剥夺了人们博览群书的权力。
而父母对他则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态度。当他十几岁就开始发表文章后,他的父亲就彻底不管他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被学校开除”。
从那以后,塔勒布更加放飞自我,他不期望从学校里得到任何东西,在学校里只求通过考试,而把时间都花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上。
正因为他这种相当自由的成长方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当他开始对概率和不确定性感兴趣时,他倾其一生都在研究这类问题。
当他发现小概率事件正是影响历史的主要因素时,还在做证券交易员的他就用事实实践了自己的理论:每次市场大崩盘,都赚得盆满钵满,27岁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在2006年成为一个全职作家和学术研究者之前,塔勒布做了20年的商人和交易员。现在他受聘于纽约大学理工学院,任风险工程学特聘教授。大部分时间他都喜欢待在书房中闭关研习,或者在咖啡馆里像漫游者一样冥思。
他无疑是个最令人羡慕的成功者,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他从不必为金钱担心。只需要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可以了。
目前为止,塔勒布的书已被译为33国语言在全球发行。
热爱自由,喜欢挑战的陈士骏
1978年的陈士骏祖籍上海,出生在台湾。是美国知名视频网站Youtube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28岁的年纪就用20个月的时间,赚到了130亿元的身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百亿富豪之一。
这个看上去憨厚爱笑的男生有着执着“追随我心”的倔脾气。
从8岁移居美国后,就成了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小孩,进入了全世界最崇尚自由的教育体系。
然而,和美国父母比起来,华人父母更重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所以陈士骏并没有像同龄的美国孩子那样无拘无束。而恰恰因为在台湾早早学会了乘法口诀。他在班里数学成绩年年第一。
小学六年级时,11岁的陈士骏无意中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计算机语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兴奋程度就好像淘金者发现了金矿。
而这一切,只源于某位客人留在家里的一本杂志。上面用相当夸张的语言强调这种程序是一种“最高超的技术,改变未来的力量。”
于是第2天他就迫不及待跑到图书馆找到相关的书,匆匆翻了几页,接着就决定马上回家动手编程。
用陈妈妈的话说,陈士骏的个性非常强,你可以试着引导他,但你管不了他。而她又不是个“虎妈”。
小学时期的陈士骏,既没法像美国孩子那样,跟父母建立完全平等的关系,想玩就玩,也比华人小孩相对要宽松很多。
正因为美国教育体系不崇尚分数,而崇尚创新,所以他才喜欢上了计算机,还在上小学就开始写程序,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写下了生平第1个程序。
从那时起,他迷上了计算机语言,而他掌握的各种计算机语言,都是靠自学。
当时他们家里恰好有一台苹果2台式电脑,而他除了做功课,就会在电脑旁边一坐一整天。
进入高中后,住校的陈士骏就像一只获得自由的笼中鸟般放飞了自己。
他立刻尝试了很多事情,比如抽烟、喝酒、通宵达旦地聚会。据他自己说,自由的高中时期,他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并没有失控。
他就读的高中是伊利诺伊数学和科学学院。这是一所优秀而独特的学校,采用严进宽出型:需要很高分才能考进来,一旦考进来后,学校会给予很大空间,由自己来决定,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15岁上高中后,彻底自由的陈士骏逃课是家常便饭。他也在这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爱好计算机上。
高中三年,他的成绩并不好,但他有个巨大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努力方向和目标。
他大学就读的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强项是工科和计算机。关于大学生活,他记忆最深的就是夜谈会。
晚上10点,1楼小小的起居室里,烟雾缭绕。差不多六七个男生正随意坐在沙发上聊天,烟灰缸里满是烟蒂。“罗马是怎么灭亡的?”“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你们想不想去加州?”……
总之,天文、地理、哲学、创业,话题无所不包,这帮学计算机的人,想到哪侃到哪。
陈士骏的整个大学期间,继续着高中的生活状态:深夜里看书写程序,没事写两个游戏玩,睡到大中午起床,下午课有时候去上一下。
他的大学学业,几乎是采取自学方式完成,只要考试能过就行。
在他眼里,大学生活没有太多惊奇,甚至还有点失望,因为和高中一样,无非是没人管束的日子。
在他看来,自由纵然可贵,但更令人沉迷并激动的,是接受挑战。
陈士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在一个寂静的森林里迷失,而面前又有两条路的话,我一定会在观望很久之后放弃充满车辙的那一条,选择杂草丛生的那条,因为我觉得,走可以预期结果的路,那样真没意思。
陈士骏在大学里的高兴事是遇到了几个知己,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他日后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 。
他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辍学,奔向了梦寐以求的硅谷,走上了充满未知挑战的工作创业之路,通过自己喜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百亿富豪之一。
结语
这3位名人,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他们的成才成功毋庸置疑,但他们的成才成长之路却引人玩味,令人深思。
天资聪颖自然不能排除在外,但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值得每个人思考探究。
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帮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全力引导,学会放手、给他们自由,培养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规划自己的人生,用执着和不懈去追逐热爱的方向。
或许,这才是教育该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