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

杜甫草堂纪行

2020-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杏坛耕夫

杜甫草堂纪行

细雨绵绵,微风习习,置身杜甫草堂感受不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的景致。虽然“身处闹市”,但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哗,也没有人来人往的喧嚣,仅存的是一份幽秘与静谧。在草堂慢行,欣赏葱茏的花草树木,呼吸着略带泥土气息的空气,观瞻着与诗圣相关的风物,现实与历史的通道也随之打通。

因为绵绵阴雨,到杜甫草堂的游客不是太多。正是没有了游人如织的热闹,为安然地卧居在古城中心的草堂守住了幽静与深邃的本色。站在草堂门口,已被造型别致而又古香古色的门庭吸引。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而是完全采用木式材料;不是鲜艳的色彩,而是以仿古色为主色调,无形中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材料取自大自然,色调偏于古色,两相叠加,让草堂外溢出悠远古朴而厚重的气息。

可能是设计者出于对历史还原的考量,整个草堂中没有直冲云霄的高层建筑;各种建筑不是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建造,而是完全模仿古代的风格;亭台轩榭,不论是依水而建,还是安置在葱茏的草木间,与周围的风物相映成趣。当然,最富标志性的还是散落在各处的造型各异,高矮不等的草亭。风雨的剥蚀,有的已经斑驳颓圮,但正是这些看似“沧桑”的景致,让草堂外溢出一丝神秘的气蕴。呼吸着草堂的气息,观赏着草堂的风物,品读着各种碑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让人流连忘返。

因为“寸土寸金”的现代经济学逻辑的影响,草堂的广场没有中山陵那样开阔,也没有南昌纪念广场那样的豪华。“繁华落尽见真淳”,这种不事雕琢的布局,与杜甫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才浑然相谐。一块巨大的碑座,上面没有繁复的雕饰,只是简单地书写上“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一块石头,一座山,更是杜甫品格的隐喻。站在高山之巅的大诗人,昂首望苍穹,微启的双唇,在低吟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一个人能够怀揣着人生的执念,不论穷达荣辱,始终不离不弃,这就是伟大。杜甫的一生以沉郁顿挫的低沉抒写着自己的赤子情怀,个人的迁谪奔波丝毫没有消解他对天下苍生的眷顾。老之将至时,即使登高望远吟咏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怆,也没有让他放下对家国天下的关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傲视天下......一首首诗,一段段经历,一份挚爱深情的刻录。

告别雕像,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向草堂腹地进发。进入草堂陈列室,各式各样的与杜甫有关的器物经过现代科技的处理,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各种设备仪器中。以现代的眼光审视,这些器物不论从品相,还是从材质上都算不上精品,其实用性的价值在当下是不大的,但是把时间的镜头回拉,可以说每一件器物都蕴涵着生命的气息,都铭刻着历史的记忆。也正是带着对历史记忆的追寻,从陈列室出来一点点去触摸与杜甫有紧密关联的花草山石树木建筑和碑帖。因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景致的畅想,走进那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茅屋”。尽管是历史的遗迹,但经过现代技术的加工,其蕴涵的历史遗韵已经不在。不过,“睹物思人”,伫立在茅草屋前,大脑中回放着杜甫在凄厉的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简单的茅屋,承载厚重的历史人文的意蕴。目睹着游客在屋内嬉戏欢笑的盛况,内心一种莫名的味道潜滋暗长。

告别茅草屋,走进喜雨亭。当然,此处的喜雨亭非苏轼笔下的喜雨亭。在一片相对空阔的地方,一座简单的凉亭,亭前一片开阔地,几尊雕像姿态各异,但表情都呈欣喜状。此情此景,那首精致的《春夜喜雨》不由得在脑际浮现。天公作美,一片乌云过后居然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此情此境,虽不是春天,但“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诗句所蕴涵的况味还是多少能够体验到的。穿过喜雨亭,进入碑帖的世界。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大家,不同的言说方式,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归一性的指向对杜甫其人其事其品的书写。在碑帖间徜徉,品读不同的诗文,不论是同代之人,还是后来之士,他们都以如椽大笔书写着对杜甫独特的个人感怀。而不同的诗句经过不同书法家的精雕细琢,更外溢出独特的意蕴。

沉潜在诗文围筑的世界里,从诗文描写的内容在大脑中勾勒着杜甫的形象,此时时间已经凝固。一位始终把双脚深植在厚重大地之中的大诗人,因生活所迫,孱弱的身躯本以负重前行,但是一份炙热的心怀天下的情怀,让人无法给自己留下一爿安放自己的地方。从一定意义上说,杜甫是为那个时代而生,更是为天下苍生而生。大唐盛世中,他是被时代边缘化的;国势衰微时,虽为时代所弃,但他始终不离不弃。因为始终脚踏实地,杜甫是劳累的。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缓疾行的步履,也没有放低为生民呼号呐喊的声音。历史的穿越,从大唐到当下,后来者对只为别人而活,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杜陵野老除了敬仰,更多的是惋惜。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独善其身之狭隘,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投注对国运苍生的关注。尽管不为时代所用,但没有消解他对国与民的那份挚爱深情。走进草堂的最后一站——盆景园林,姿态万千的盆景融入现代匠人的心血,也折射出他们对杜甫的一份仰慕。

暮色降临,华灯初上。虽然细雨蒙蒙,但丝毫没有影响赏景思人的心绪。当舒缓的音乐过后,一个稍显苍凉的声音吟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草堂上空飘散,在诗歌的牵引中,一位身体瘦削,满脸镌刻深深皱纹的杜工部迈着蹒跚的步履缓缓向我们走来。(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陈士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