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作8个月0上稿,自从学人物稿连上3篇,这3点你一定要会
9月份,第5期影评书评人物稿写作班结营时,我收到老师的作业点评邮件:这篇人物稿写得不错,已代投。
愣了好几秒,我不敢相信是真的。
第三天,邮箱里静静躺着编辑老师的“留用”二字。
这真是世上最美的字眼,我截图给老公看,他发来鼓励:“太好了,加油啊!”爸妈也乐呵呵地让我继续好好写。自此我兴趣倍增,重拾信心,后来写了两篇稿子也陆续过审。
很庆幸遇见人物稿。现在我就把收获的几点写作感受,分享给大家。
1,选题莫乱来:偏爱那些有好故事的人物
因为钟爱民国,我的三篇过审稿子里有两篇写了该时期的人物。那时的人大多数经历都很曲折,但胡乱拉一个来做选题也是万万不能的,于是我写了最熟悉的董竹君。
接下去,因为人物没选好,浪费一个月后,我决定写潘玉良。对这个人物,我是偏爱的,可我没忘记要写一个好故事。
首先,抛开名气和成就不说,潘玉良出身青楼,嫁作妾室,海外成名回国却被骂到没有立足之地,再度漂泊,客死异国。这般一波三折,牵动人心。
其次,在舆论重压和封建桎梏下,她挣扎向上、冲破偏见,始终追求独立自由,这一点符合今天的价值观。
最后,潘玉良数十年人生苦难重重,却能蜕变为艺坛巨擘,故事极具传奇,她本身也是卓尔不凡的。
倘若某个人物平淡得能一眼看到头,写起来将会格外精疲力竭。
浪费的那个月,我找了很多资料,写演员乔欣。
写写停停折腾许久,最后列了大纲向编辑老师求教,结果老师建议不写。虽然很喜欢这个演员,但她的故事太平凡了,写不下去。
之后,我格外注重人物可写性。写稿前,我从素材出发,再三思量能否满足读者的两个需求,一是八卦(或猎奇)心理,二是痛点(或爽点),进而判断值不值得深挖和下笔。
写文章不是自嗨,再如何偏爱一个人物,也要确保其故事精彩好看,要跌宕起伏,也要引人深思。
2,标题莫怠慢:好底子要配好妆面
合适的选题是文章的好底子,标题则是好“妆容”。
俗话说,没有人会透过不修边幅的样子去探看有趣的灵魂。对新媒体文而言,更是如此,包括我自己看文也会“以题取文”。
上课时老师说过,标题决定文章的打开率。
标题一直是我的弱项,写潘玉良时,我抓破脑袋想不出半个像样的标题,幸亏想起同学们时常说的回听课程,我打开听课通道,一番温故后,果真开窍。
按照代老师教的方法,我很快取出好几个标题,且不说有多好,起码有模有样。
除了回听还有一个方法,虽耗时但也高效,那就是翻阅公号人物稿,仿写标题。
我翻看了汤老师公号“汤小小”的所有人物稿,用Excel将标题拷贝下来研究,从中选择了一种最好掌握的去仿写。
将人物人生中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或痛点泪点写入标题,以最少的话说最多的内容,吸引读者。
比如,潘玉良被卖青楼后幸遇丈夫,嫁为人妾,这是第一个转折;因痴迷人体写生而被迫赴欧深造,成名回国不被接受而再次赴欧,这是第二个转折;离世37年后,其遗作风靡国内、拍得天价,可惜身后哀荣,于她已无意义,戳中泪点。
两次转折、一个泪点提炼出风尘女、小妾、画裸体、逆袭、天价作品这些关键词,我的一个标题是《风尘女做小妾、画裸体,逆袭成顶级画家后,一幅画卖3000万》,并且这几个关键词还可取出更多的标题。
当然,标题取法灵活多变,学会一种远远不够。勤加练习、运用娴熟后,再学新方法,徐徐图之、稳扎稳打才好。
3,正文莫贪全:一线贯之,细节添彩
正文从开头就要引人入胜,勾起读者的好奇,让其一直往下读。
潘玉良起点很低,成了名家也被踩在地上。去世后却被奉为大神,其遗作《窗边的裸女》更是拍出2900万人民币的天价。
卑微人物创至高价值,一低一高,对比鲜明强烈,因此我把这一细节写在开头引出人物,接着简述其坎坷经历,加之巩俐和李嘉欣都曾演过她,进一步加深读者想知道她事迹的兴趣。
我的内容主线是潘玉良一生与世俗抗争,其他方面就没多写,一篇稿子三千余字,没办法面面兼顾。
不过,我也有非写不可的内容:潘玉良出身不好,但单纯真挚肯吃苦,陈独秀很欣赏,因此多次助她;她有许多作品描绘祖国山川风物,曾多次发表爱国演讲,为抗日活动奔走,漂泊法国40余年誓死不改国籍,周总理邀请她回国,并表示会安排一切事宜。
我一笔带过这些细节,不加细述,既侧面佐证潘玉良极具人格魅力和成就斐然,也不影响“与世俗抗争”这条主线。
这便是,与主题无关者,择一二细节,少量着墨,为主线添光加彩即可。
写至尾声,对人物的评价同样以最少语句引发最大共鸣。小白不得章法,可能赘述或偏题;也可能脑中没货,难以找到适配的名言金句。
我也再次抓耳挠腮,只得将文章搁置,去逛公号放松,同时补充输入,没想到在推文评论区看到一段话,令我眼前一亮。我火速打开文档,结合潘玉良生平,重组语言,啪啪敲下满意的结尾。
对于写手,素材真的随处可见,关键在于发现和记录,并且化为己用。
4,写在最后
村上春树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写文章需要持续的输入,而输入的内容不仅限于网站公号,书报杂志,还包括自己已发表的作品。
过稿后复盘,既要总结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也要注重老师修改过的地方。对照参悟着反复修改,会更清楚公号风格。过程中获得的启发,也会帮助我们下一篇文章写的更贴近要求。
公号调性,是老师们一再强调的重点,我就在这上边出过洋相。
因为懒,觉得耗时费劲儿,我并未细细研究,就兴冲冲写了潘粤明的人物稿去投,结果和汤老师号上已发的文章给撞了,尴尬至极。
从此,我踏踏实实看每一篇推文。这确实非常耗时,但既能明晰格调要求,又能避免撞人,百利而无一害。
‘撞人”绝非小事,本来编辑觉得某写手写得不错,只是总撞文,恐怕没翻看过多少文章,这态度要不得。长此以往,路越走越窄,便走成了死胡同。
态度决定成败。写手对待投稿一事的态度好赖,会通过许多细节传达出来。不端正态度,换多少公号,都得game over。
爱惜羽毛,才能飞得更高。
若非要写同一人物,那么老老实实研究以前的文章,取长补短,从素材中找到新角度,加上自己的独到观点,力求撞人不撞内容。
写作是长久之事、累年之功,起步很难,坚持也很难,既然选择就拿出决心,定好可行性强的小目标,一个一个去实现。
英国作家奈保尔曾说过:“只要你非常认真地写作,专心地写作,就意味着你在书写未来。”
温柔文字,藏着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你最美的未来。
加油,心怀写作梦的我们,未来可期。
作者介绍:白绡,爱码字的职场宝妈,冷眼看人间,执笔写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