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新年第一骂会给它
啥叫鸡肋剧?
开篇一鸣惊人。
续作持续攒劲。
但渐渐,看它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冲着招牌去,意兴阑珊地回。
Sir要说的是《黑镜》。
不知道多少人跟Sir一样,每当它再出新作,不看心里堵,看了心里冤。
凭借实力重回巅峰,难。
靠噱头,来得更快。
概念营销,没人是网飞的对手,这一次它们又为《黑镜》攒出一套必杀技。
12月28日(上周五),《黑镜》特别版“0前戏”直接上线,还带着一个更大噱头:交互式电影。
一鸟入林,百鸟压音。
国外网友炸开了锅:网飞你玩得太大了!!!
国内网友人声鼎沸:必须科学上网,谁有能用的梯子???
是《黑镜》翻身了?
抱歉,Sir要给这款“游戏”泼泼冷水——
《黑镜:潘达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先看怎么个交互法——
每当遇上剧情节点,影片会提供两个选择。
选择时没有停顿,画面继续如丝般顺滑推进。
但你的选择已经冥冥中决定了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潘达斯奈基》不仅如此,还要在新格式上玩花活儿——“打破第四堵墙”。
在设定上,你仅是担任“控制者”。
你不用去试着融入剧情“角色扮演”,你的角色就是自己——“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热心网友”。
剧情中,主角会一步步觉醒,发现“自己是被控制着的”。
这时,你就可以选择穿过屏幕,和小哥直接交流。
我在网飞上看着你
够酷了。
网飞借此向你宣布——
“最新主角、观众合拍片,文体两开花,弘扬《黑镜》文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大家也真没少赏脸。
发布没到一个小时,片名《潘达斯奈基》,就上了推特热搜第一。
外国网友轰动。
而作为世界仅存的几个看不到网飞的国家之一,中国,网友也跟着沸腾。
微博上不少人图文直播起了收看过程。
也有热心玩家开始给Sir的同行们献计献策。
最近的公众号标题我帮你们想好了
“我们花了20小时,替你找出了黑镜的123456种玩法”
“看不到互动版黑镜?看这篇就够了”
国外网友已经将整个《潘达斯奈基》大部分的剧情攻略做成了流程图,整套流程啃下来,规模大概这么大——
试问:一个让你自主探索,参与其中的影像世界,你该如何say no?
网飞你赢了,至少赢在会吆喝。
这种诱惑Sir难以抵挡,在更换了多种科学上网新科技、搞定网飞账号后,摩拳擦掌地打开了《潘达斯奈基》的播放界面——
说它“革命性”,一点不假。
网飞还在正片开始之前播放教学视频,介绍操作方法,降低观众的适应门槛。
但经过一下午的上手实操、过关斩将、读盘重练、集齐各种结局......
你问最终体验?
那叫一个一言难尽......
先简单总结一下:
商业上,是一次出色的营销案例;创新上,是一次前卫的影像实验。
但从电影角度,对不起,Sir只有差评。
打差评的,确实不只Sir一个.
网飞刚刚放出资源,豆瓣立刻出现条目,9.0高分开局,接着便一点一点地掉了到7.6(掐指一算还会更低),完成了《黑镜》系列有史以来的最低分。
怕没看过的旁友跟不上,Sir先简单撸一下剧情。
ps.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
虽然不好看,但仍想体验的朋友建议不要服用
主角小史(菲恩·怀特海德 饰),是一名丧穿地心的游戏程序员。
丧,来自童年阴影。
5岁时,母亲在一场意外中丧生,她的死,与小史和父亲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如今,19岁的小史正在制作一款名为“潘达斯奈基”的游戏,游戏类型直接点题:玩家可以决定剧情走向,开启不同的时间线。
在编写这款游戏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状态变得十分糟糕。
不疯魔,不成活。
小史神魂颠倒,尽全力践行着前半句,中断服药、和父亲吵架、和偶像玩儿命......
在这破罐破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一直在受人操纵”的小史彻底崩溃。
最终,参透真相的他,将以“合作”的方式,终结这场悲剧。
怎么办?
操纵他的还能是谁?
就是我呀。
不到五分钟时,我就要做出他的第一个决定:早点吃啥?
你来决定早餐吃什么,如何?
类似如此的选择,还有更多更多。
例如,是否接受制作人提出了开发建议?是否接过偶像递过来的毒品?选择是否毁掉眼前的作品?几乎五分钟一个。
但最终,终将推到逃不过的高潮戏码——
杀了爸爸 or 放弃
只可惜。
人物动机像甲方需求一样改来改去,主题也飘忽不定。
坑越挖越大,却始终填不满,“真凶”永远不现身,真相永远都是迷,完成一个结局,就像是听完一部没讲完的故事。
网飞会在这时亲切地邀请我:再来一遍。
故事别指望讲好了,那“多线结构”呢?
对不起,依旧差评。
在不断尝试与选择之中,剧情都将通向一个黑暗的,却不怎么精巧、没揭露任何谜底的结尾。
所谓多结局,差别也不大:
以“一定会被杀的父亲”和“是否杀掉其他几位重要人物”进行排列组合。
悲剧的源头,Sir只能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总结出来一种:
万恶网飞丧尽天良,聚集吃瓜网友反复虐待青年游戏从业者。
So,没惊喜、没震撼、没反思。
只有冗杂。
在一些营销号上,吹出了《潘达斯奈基》存在着上百亿种可以探索的结局剧情。
但这种花招,就算蒙得了影迷,也蒙不了玩家......
一些零碎的支线选择,只会呼应一些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小联动。
譬如,你选择购买的某张唱片,将会决定之后你的一段BGM;而你在第一次选择的早餐种类,将会在之后以电视广告的形式出现。
这种“控制权”,叫做“你以为你有控制权”。
无可厚非,就算是一款游戏,它其实无关于你做出什么选择,破解什么样的问题,精彩的永远是迷宫本身的可玩性。
不在选择者,在于出题人。
《潘达斯奈基》确实是张开了一张溢出想象力的大网。
但,忘记了想象力的关隘:
重复,是创意最大的敌人。
《潘达斯奈基》最大的问题是,尽管做出不同选择,你也不会收获任何的新鲜感。
以各种姿势跳跃时间线后,是反复上演的一套流程:
要么,去跟偶像带你嗑药(当然你选不嗑也没用);要么,去见心理医生;开发游戏、回忆童年、与父亲吵架、弑父后关进监狱(或早或晚)......
是交互,确实交互了。
但交互碰撞出来的新鲜感=0。
如果把这些“互动”“破墙”的噱头忽略掉,同样是一样的开局,相似的结尾,20年前就已经玩出了好创意。
1998年,《罗拉快跑》。
任务明确:要在20分钟内,筹集100万。
她的尝试,循环往复了三次,用同样的开局冲向不同的运行节奏、冲向不同的故事环境,最终,盼望的是一种不同的答案。
当时没有“互动”方式,却精妙地展示出了一种借由“蝴蝶效应”进阶完成的升级思维——
第一次,罗拉撞见狗,吓了一跳。
第二次,罗拉被狗主人绊了一跤。
第三次,罗拉跳过狗,回头吼了一句。
无关紧要的区别,却能让结果失之千里。
第一次,罗拉被狗吓了一跳,心情有点浮躁,吓到了一个女人。女人各种不爽,喝点酒,被离婚。不久儿子被政府带走,自己变成一个疯婆子,拐走了别人的小孩。
第二次,罗拉被狗主人绊了一跤,鲁莽之下,撞了那个女人。女人特别生气,觉得该买张彩票补偿自己,结果彩票中了大奖,她一下子成了人生赢家。
第三次,罗拉心情平稳,没有撞到女人。女人也心情平稳,注意到一个传教士,听了传教,入了教会,成为虔诚的信徒。
一败涂地→人生赢家→找到信仰归宿的生命大和谐。
是蝴蝶效应,更是一种满足观众(玩家)心理期待的升级。
而这,仅是一个不重要的支线人物。
《潘达斯奈基》呢?
无论多少遍,观感如图所示——
看着好笑,玩一会你就笑不出来了。
网飞攥着你的手,一遍一遍地虐待我们的主角小史,一遍一遍地杀光他身边的人......
被动虐人也就算了,观众还要被剧批判。
直到被我们控制的小史搞砸了一切,然后歇斯底里地控诉起来——
够娱乐了吗?心理变态!
《潘达斯奈基》,看似有选择,其实有时只有一条路。譬如,如果不选择“冲老爸大吼”便会直接结束剧情。
而且,剧中已经大方告诉了我们这是网飞设局,操控者也不会拥有决定权。
概念>内容,几乎成为网飞近年来的趋势。
不光是《黑镜》易主之后的口碑下降。
科幻类,像《副本》《科洛弗悖论》,脑洞大、概念酷,不看就馋。
剧情乏力、内容空洞,看了之后索然无味,几乎成了定律。
即便前作一鸣惊人,如《纸牌屋》《十三个原因》《超感猎杀》,续作口碑接连下滑。
玩点“新概念”真这么难吗?
来,让我们回到《黑镜》故乡英国,看看依旧屹立不倒的《9号秘事》。
玩创新,这哥俩是宗师级。
前不久,《9号秘事:万圣节特别篇》自导自演了一出直播事故。
直播的过程中,声音设备诡异地故障了:哥俩原本编排的好戏,在全英国观众的注视下打开了静音模式。
演出不得不中断,BBC官方致歉。
而等到直播画面诡异地切到了化妆间,一场大型真人4D交互式恐怖秀,才刚刚开始。
没有提前吹出来的噱头,却与直播观众有着身临其境般的互动。
社交平台上实时更新的反馈,证明这谎言的成功。
甚至,BBC官推也跟着入戏,跟着装无辜,只是演技略带浮夸:
这太尴尬了,技术人员你们干什么吃的?
比起翻墙还登不上的网飞,Sir向往这样“身临其境”的直播体验。
惊悚程度,随着真实性成倍上涨。
最终哭笑不得的结局,戳破的是持绝对论者的得意忘形。
所有天马行空、假到离谱的奇思妙想,都是为了捕捉到在生活中,被我们忽视掉的真实。
这些真实,总是被“理所当然”隐藏。
科幻制造梦境,是把我们从生活的梦中叫醒。
而眼前的这一款《黑镜》,叫不醒你,只有懵逼。
你说“交互”很犀利?
但交互也分很多种——
有的是水乳交融。
有的只能算,你吐我一泡口水,我吐你一泡口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