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卷1 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
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需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用无穷。
话说上古时期仓颉造字,晚上有鬼哭声,原来因为揭开了天地奥秘,鬼神从此难以主宰人类,只能在夜晚哭泣发泄。
就这鬼哭事件,有好几个原因。
就如孔子著《春秋》,记录了二百四十二年间乱臣贼子的奸佞事情,像一柄高悬额头的斧钺,成为万古纲常的宝鉴,那些奸佞的鬼神能不哭吗?
还有子铲把刑书条款铸于鼎上,开始只是防止人犯法,到的后来,奸佞的官吏舞文弄法从中牟利,酷吏使用立法,构陷他人罪过,只是这记录下来几个字就断送了多少人的命?那些受诬陷的鬼能不哭吗?
至于后来人用诗词、文章考取功名,凭借着此暗通朱衣神,不管是好是坏,就看他是否点头。他肯点头的,即便是有些小问题,也会精榜提名,做高官;如果他不肯点头,就算你才能再高,也没有地方喊冤。那些个冤屈的小鬼,更不知道哭到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
由此可见,这“字”的作用非同一般,就说圣贤讲道,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多数都能用得到它,即是道家老子骑青牛传教,佛家乘白马传经,也是靠的这些字,才有了三教的广为流传。
那么“字”到底是什么事物,才能有那么贵重。世间人有的不在意纸字,看到残书废纸后,便用来当作包裹,擦拭餐桌,扔在地上,扫到垃圾桶里,如此作践纸字,真是罪孽深重。
假如看到残纸,便小心的捡起来,放到水火中处理掉,这事有那么难吗,为什么没人肯做?这不是人们不肯做,一来是人们不知道这有关祸福,二来不放在心上的事,匆匆忽略过去了。只要是有心人,一旦见了字纸,也会更加爱惜,遇到有人丢弃的,马上捡起来,这也能积累不少阴德。
…………
宋朝时,王沂公的父亲非常爱惜字纸,看到地上有别人丢的,就会拾起来烧掉,即便是遗落在粪污中的,他也会想办法捡起来,用水清洗干净,或者扔到流水中,或者洗净烘干,用火焚烧。
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好多年,也不知道拾取、洗净了多少纸张。
有一天,妻子有孕将要生产,晚上忽然梦见孔圣人吩咐说:“你家一向爱惜字纸,阴德功绩很大。我已经奏请了大帝,派遣弟子曾参转生于你家,赐你家富贵一生。”
梦醒之后,果然诞生了一个男婴,因为感恩于梦中的话语,就取名字叫王曾,长大成人后连中三元,被封为沂国公。
宋朝这一时期连中三元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宋庠、冯京和王曾,这已经是最稀罕的功名了。谁能想到这王曾不过是家中爱惜字纸,才积累来的福报,岂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即使爱惜字纸这样简单的事情,人们却也错过了很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仓颉造字,自有其巧妙道理在内。佛、道、儒三教,没有不用文字的;王沂公见到被丢弃的纸张都处理得当,使得后辈获得了命中三元的福报。这种伸手就能办到的小事,为什么不做呢?
我通过以上爱惜纸张的典故,偶然间想到了一件事情,一个只因为捡到了一张古旧的经页,就得来了一场佛门的大机缘,也有许多的灵异事件藏在其中。
有这样一首诗佐证:翰墨因缘法宝流,山门珍秘永传留。从来神物多呵护,堪笑愚人欲强谋。
…………
话说唐朝侍郎白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个修佛转世再度皈依佛门的人,一心一意阅读经典,勤修上乘佛法。虽然出家前是一个宰官身份,常常戴冠束发;然而,自从皈依佛门后,就穿成居士装扮。
当时因为母亲生病,发下宏愿亲手抄写一百卷的《金刚般若经》,以祈求上天保佑母亲,散施在各个寺庙中。
经历了五代、宋、元数百年间的兵马扰乱,古代经典遗失不知道多少,更何况白居士手写的经稿,也不知道有多少丢失。
只有在吴中太湖的洞庭山上的一座寺庙中,流传着一卷经书,直到当朝嘉靖年间仍然完好,收尾一页也不曾缺少。
但凡是吴中的贤官大夫、文人墨客曾经看过此经的都有提拔在上面,四方的有名之士也曾赞叹、观看,留下姓名日期,以至书上的提拔、姓名不计其数。可以说是千年来的经典古籍,极为难得的一件珍品,山上的僧人把此经书当至宝传下来。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发大水,农田都淹没了,城内外到处是荒凉一片。粮食价格飞涨,各处禁制囤粮,官府发放告示要求平价销售粮食,使得商家都不愿出售粮食了。
原来一旦遇到饥荒的年代,粮食价格就会上升,官府只要督察民情,不去做错事就可以了。
此时,或有一富商贪图粮食价格,从外地低价买入粮食,到当地高价出售;或有一家囤积粮食的财主,也贪图粮食价格,把家中的粮食高价出售。
这样市场上粮食紧缺状况就会缓解,粮食价格就会降低,这样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怕那种庸碌无知的官员,一旦遇到饥荒的年代就禁制高价买入粮食、卖出粮食,而只进行平价交易。
官员只认定不要让外地人买走本地的粮食,却不知道一旦禁止,就会有人陷害别人,遇到本地的粮食买卖,便扬言是犯了法,捉拿到公堂,遭受刑罚和罪责。
那有钱的财主害怕惹事,即便家中有粮食也会关闭粮仓,又有官家制定粮食价格,不让高价出售,没有很大的利益可图,何苦要卖粮食呢?
那些买粮食的商人,看到官价不高,没有利益也不想买,就算是贫民私下愿意高价买粮食,也害怕泄露出去惹来衙门的惩戒。
有钱的人不愿意承担卖粮食的后果,干这样没有利益的买卖,所以市场上越来越没有粮食,粮食价格也逐渐增高,普通百姓不知道原因,做官的也不理会此事。
只是埋怨说:“这样禁止买卖,市场粮食不会多;这样抑制涨价,粮食价格也不降。”没有人解释的清楚原因,只是含糊说:“这样的荒年没有好办法。”怎知,颁布解决荒年的政策,反而使饥荒加重了。
闲话不说,且说因为市场粮食价格高,洞庭山寺庙中的僧人众多,为粮食犯了难。
这样的饥荒年月进香客为粮食犯难,也不来寺庙布施了;还有就是百姓贫困,饿死的人到处都有,打劫拦路的强盗也比比皆是,化缘也行不通。
洞庭山位于太湖的中央,没有舟船是不能往返的,僧众平时只吃四方香客的布施,这样饥荒年也就很少有香客来了。正是:香积厨中无宿食,净时钵里少余粮。
众僧都无计可施之际,有一僧人法名辨悟,开口对众僧说:“寺庙中人数不少,非要四五十担粮食才能度过荒年。现在想来也不会有哪个大施主,布施那么多粮食,难道只能眼看着饿死吗?我想白侍郎的《金刚经》手书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至宝,为何不将此宝典,换些粮食度过一年?到来年收了粮食,再慢慢赎回来也不迟。”
主持说:“相传这宝经价值不少,白白守着他却解决不了粮食问题,真是看着米囤挨饿。把它典当了换粮食,确实是个好主意。但如此荒年,哪里会有人肯出这些钱买此经书?只是想想罢了。”
辨悟解释道:“现在要遇到一个识货的人,确实是不可能。想到这只有去劳烦山塘相国府的严都管了,他来过寺庙是我房的香客,与我交情还不错。这一卷白侍郎的经书,他虽然不一定认得,却一定也是听说过得。凭着我们的交情,换几十担粮食还是可以的。”
一众僧人齐声说道:“既然这样,事不宜迟,赶快乘着船过湖去办吧。”
主持走进房中,从厢房内小心的捧出经书来,用宋朝的锦缎抱着,解开观看时,确是按照册页装订的,很多年来也不曾装裱,也没有墨香气,四周边上的纸已经许多泛黄。
主持惋惜道:“这么有名的古物,却如此破旧了,也不知它价值在哪里?今天拿出来典当给别人,希望藏家放置的好些,不要丢失、遗落了才好。”
众僧说劝解道:“况且还不知道能不能换得来粮食,不必现在就担忧。”
辨悟接着道:“照我来看,换粮食还是可以换来的,这只是为了解救一时的饥荒。但是之后赎回来的钱财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一众僧人说:“等到赎回时再想办法,现在换粮食要紧,先不要瞎想。”
立刻雇了船只,辨悟叫了一个道人随从,带着经书直往山塘来。
…………
二刻拍案惊奇——卷1 (原文1),Word版本百度云盘地址: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63V8o4xKlMk6IO3dci4OA
提取码:m1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