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遇《读者》
《读者》创刊于1981年,到2022年已经40年了,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书刊。
80年代,那是一个信息传递缓慢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游戏机,没有五花八门的玩具,没有各种零食,最好玩的编花绳、跳房子、踢毽子、丢沙包,毽子和沙包还都是自己做的。
那时候的农村生活也特别的简单,没有大商场,没有游乐园,也没有动物园,而且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的,就算有的也大多数是黑白电视,能调到的仅有的也只是寥寥几个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还得蹲点才能看到。
能打发时间的无非是听听收音机,看看录像带。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看《读者》的,但是里面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有趣的小说情节丰富了我的空闲时光。
爷爷是我们家最有学问的,他在国营单位任职,小时候我经常会跟他去办公室,翻找书报架上的报纸和杂志,每次去都能看到不一样的。
还有叔叔也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小时候最喜欢在他房间里翻看各种书籍,他后来搬到城里工作,买的书就更多了,特别喜欢的就是小人书,小小的一本,随便翻翻几本,感觉时间就过的特别快。
他还会带着我去书店看书,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那时候我也不懂看书的封面是什么,就专门挑内容有趣,插图好看的。
初高中之后,去叔叔家的时间少,电视节目也精彩了,特别是寒暑假可以轮播电视剧,也就没多少心思看书了。
上了大学,无意中经过一家报刊亭,看见了放在一排排整齐书刊中最醒目位置上的《读者》,封面上熟悉的排版,瞬间觉得在陌生的异乡遇到了故知,立马掏钱买了几本,回到寝室之后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互联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慢慢的就不再去购买书籍。有好多年都没看过《读者》,路边的报刊亭几乎都消失了,人也越来越懒,不会主动阅读。
想想以前读书,其实也都是被动阅读,书籍都是父母长辈老师的,自己几乎就没有买过几本,后来就是买也大多数是小说之类的娱乐书籍。
今天在4S店休息室,余光又扫到了放在角落里的《读者》,眼神瞬间亮了,立马拿起翻看,一篇又一篇,都是触动心底的文字,纸质书果然比电子书更有感觉,可惜时间仓促,没有看完整本,回去之后要订几本看看,还要带着孩子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