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要一本一本吃文字小驿读书

因失败而更加光辉

2019-01-14  本文已影响20人  书山下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不久后奥地利沦陷,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背井离乡,辗转于英国,于1941年来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附近。出生于1881年的茨威格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期间就曾发出“用我的躯体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维护和平”的呼喊。如今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眼看着祖国和同胞惨遭蹂躏,已经六十岁的他无力做更多的事情,只能相信黎明必将到来,而当下却悲观以至绝望。

 1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所写的大多数也是历史上的失意者甚至是失败者。成功者往往光彩夺目,而失意者却常常因其艰苦绝卓的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而使人振奋。

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零年,茨威格写成了这十四篇历史特写。作为一个传记作家,即使是写历史也行云流水,引人入胜。

这十四篇文章的按叙述的历史年代如下排列。

公元前43年,古罗马最后的共和主义者西塞罗被安东尼的部下杀害。

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也是最后的领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破,罗马帝国灭亡。

1513年,巴尔沃亚横穿美洲成为第一位见到太平洋的欧洲人。

1741年,亨德尔在历经半身瘫痪后创作出流传至今的清唱剧《弥赛亚》。

1792年,一位普通的上尉鲁热创作了《莱茵河战歌》,不久后在法国军队广泛传唱,后来被定为法国的国歌《赛马曲》。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被囚于圣赫勒拿岛直到去世。

1823年,74岁的歌德追求少女而不得,创作出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自此潜心写作,心境平和。

1848年,加利福尼亚的新赫尔维齐发现了黄金,在全世界掀起了狂热的淘金浪潮,而这片土地的主人苏特尔却沦为了乞丐。

1849年,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接受死刑的最后一刻得到沙皇的特赦。

1858年,菲尔德历经几次失败,终于架起了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英国和美洲被连接起来。

1910年,身为贵族却坚信人人平等的托尔斯泰,终于因信仰与家人不和而不堪折磨,在82岁高龄的时候离家出走,几天后去世。

1912年,英国人斯科特着带领一支探险队向南极进发,却被挪威人阿蒙森抢先一步到达南极点,而且返回途中斯科特一行人在饥寒交迫之中永远沉睡在了南极的冰天雪地之中。

1917年,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成功,流亡海外的列宁取道德国回到俄国,领导了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来到法国参加巴黎和会,来时被夹道欢迎,意气风发,却腹背受敌,头破血流成为孤家寡人。

十四位主角,大部分都历尽磨难却没能成功,茨威格如此选择,或许是为了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如此吧。

 2

在致罗曼罗兰的信中茨威格说“我惊讶的发现,西塞罗原来是和你我一样的人。他是在一个和我们的时代同样残酷的时代为了我们共同的思想而死去。”

公元前60年,凯撒,庞贝,克拉苏三人秘密会晤,划分权利,被称为"前三巨头"。凯撒和庞贝比较有名,估计不少人知道,而克拉苏是罗马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一大功绩就是平定了著名的斯巴达克斯起义。克拉苏死后,庞贝谋划着除掉凯撒,独自掌权,而手握重兵的凯撒听到消息直奔罗马,赶走了庞贝。

西塞罗作为古罗马首屈一指的共和主义者年纪比凯撒更大,名望也比凯撒更高。而凯撒却凭着军队成为罗马的独裁者,将西塞罗的共和梦想直接粉碎。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胸怀,还是感激西塞罗曾经对自己大力的提携,凯撒饶了西塞罗一命,让其远离政坛。这对于在政治的漩涡中度过了一生的西塞罗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作为最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他终于有时间总结自己,把一生的经验写下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写出了《演说家》,《论老年》,《论老年》,《论义务》等等传人之作,被认为是人文精神的源头,在欧洲文明的各个时期都都受到称赞。

西塞罗说,暴政侵犯每一种权利。只有当每一个人不是企图从自己的公职中获得个人的好处,不是企图在社会利益的背后隐藏自己的私利,真正的和谐才能在国家中实现。只有当财富不被大肆挥霍成为奢侈于浪费,而妥善管理,并转化为精神文明——文化艺术等;只有当权贵阶层放弃自己的傲慢;只有当平民阶层不让自己被善于煽动的政客收买,并且不将国家出卖给某一个派别,而是要求得到自己的天赋时,国家才能健康发展。

公元前44年,凯撒身中二十三刀,被刺死在元老院会堂。谋杀者无力控制局面,凯撒的拥护者也一时惊慌失措不敢妄动,罗马城陷入了一片死寂。西塞罗站了出来,站到了那个他曾经无数次演讲过的元老院会堂,号召大家回到自由,回到共和。正在他为共和而努力时,罪恶的联盟在他的背后悄然建立,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三个死对头因为没有一人能强大到独自掌控罗马而结成了联盟,被称为"后三巨头"。他们结盟后达成的一项最重要的协议就是杀掉这个独裁路上最大的障碍——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后三巨头结盟后,西塞罗知道自己肯定难逃一死,仓皇出逃,然而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留下,留在这个他曾经拯救过的国家。他既完成了自己能对国家做的一切努力,又完成了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已经没有遗憾。正如在《论老年》中所说,一个老人既不可能寻求死亡,也不可能延迟死亡,而只有当死亡降临的时候去从容接受:对视死如归的人而言,没有可耻的事情。

公元前四十三年十二月七日,西塞罗的头颅和双手被砍下,挂在了古罗马广场的讲坛!上示众,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一个人好说一句反对的话。

1940年,希特勒独裁统治下的纳粹政府与方面的古罗马比起来想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渴望自由,茨威格对西塞罗充满了同情,这同情不只是对西塞罗,也是对自己,对同胞的同情。

 3

1918年,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四年的时间里,欧洲各国打来打去,数以千万计的人流血牺牲。如今,整个欧洲的民众都在期待着一个人的到来——美国总统威尔逊。

带着"十四点原则",国际联盟的设想,威尔逊期望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永久性的和平。为了这个理想,他亲自带队来到法国,当他乘坐"乔治·华盛顿"号军舰来到布雷斯特海港的时候,全体民众都在为他欢呼。

梦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总让人失望。

威尔逊的设想是先建立国际联盟,再以此为基础商定和会的各项事宜,这意味着各国对德国要以德报怨了,然而德国是战败国啊,各国为了划定边界,商定赔偿吵得不可开交,单单协调各方利益这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现在要让直接他们放弃谈何容易。

好在威尔逊有着十分老辣的谈判手段,他顽强得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最终让《国际联盟盟约》在会议上得到通过。然而这个过程花费太长了,前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盟约的文稿才确定下来,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却等不了这么久,边界划不清,那些驻守的战士就回不到家长,各地冲突不断,纷争四起。

这个时候威尔逊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离开欧洲回到美国,向国会,向民众汇报自己的成果。回来之后,威尔逊的得到的却是质疑和反对,因为他没有把美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美国和欧洲连得太近,这违反了美国当时的外交原则,他现在不只要对付各国的代表,还要对付国内反对的声音。

再次回到欧洲,已经没有一个人为他欢呼。他拖得太久,而且远远没有把各国冲突的利益结合成一种伟大的人类的利益。欧洲的民众对他失望了。

各种的元首都认为威尔逊的"永久和平"阻碍了现实的,军事上的和平,阻碍了他们利益的获得,他们需要的是威尔逊放弃他的不切实际的理想。

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他的敌人,包括他自己。1919年,63岁的威尔逊突染流感,不能站立。即使如此,他强硬得坚守着自己的立场,盟约不能做一丝一毫的退让,如果实现不了永久的和平,那么就不要和平。不妥协,不迁就,他决意以离开和会相威胁。这一举动却受到所有人的攻击,欧洲各国说他破坏和平,国内的政客说他会为美国带来危险,就连他的朋友和参谋都走向了他的对面。

不得已,他只能妥协。然而一次妥协就意味着无数的的退让。他的梦想彻底得破产。

带着失望和无奈,威尔逊离开了欧洲大陆。

茨威格在写这篇历史特写的时候曾说"使我感到心情沉重的是旧欧洲的道德氛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那种不讲道德的氛围。"

1942年,茨威格62岁。他或许就如同1919年乘坐"乔治·华盛顿"号回国的威尔逊一样绝望,再也无法忍受黑暗和痛苦。于2月22日,和妻子双双自尽。

4

这本书收录了十四篇文章,每一篇两万字左右,短小精悍,凭着写小说和传记的经验,茨威格把历史写得极其精彩,让人着迷。书不薄,但读起来毫无压力。

书中写了很多光辉的振奋人心的瞬间,但很多光辉都是欧洲人从欧洲为中心的光辉。比如太平洋的发现,作为一个土匪和叛乱者,巴尔沃亚去寻找太平洋,完全是为了黄金,为了那令整个欧洲都为之疯狂的"黄色的金属",找到了黄金就能免除一切罪行,甚至被称为英雄。寻找的过程固然艰辛,但他们发现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无辜的土著人的鲜血。茨威格的描写确实让人热血沸腾,但转眼间就想起马克思那句"资本主义的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荡然无存。那光辉的瞬间是西班牙的光辉,欧洲的光辉,却难说是全人类的光辉。

在序中茨威格说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但在实际的写作中为了效果,他还是会夸大一些东西。君士坦丁堡不会因为及时关掉了那扇凯尔卡门而扭转被破城的命运,拿破仑也不会因为格鲁希那一分钟的大胆而改变战争的结局。每一件历史事件背后都有无数的因素在影响着,一个微小的改变对于历史的影响被茨威格过分得夸大了。

除此之外,茨威格在整本书中都闪耀这人性的光辉。讴歌人性,赞美良知,反思历史,渴望和平是这本书的精神所在。

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成功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是失败的,普普通通的。茨威格在《南极探险的斗争》中解释为什么不为率先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作传,而要为第二支到达南极的队伍——斯科特作传时说"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这些失败了的人也同样是历史天空上闪耀的星星,在黑夜中各自发着微弱的光,却永不熄灭。历史因为这些微弱的光而更加光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