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路上的秧歌

2016-09-10  本文已影响12人  c7dda3b3eb37

 我不是怀旧主义者,在我看来,虽然有一些旧的东西正在消亡,也不必太过遗憾。但是,静静的被缝补在旧时间上的记忆才很难被忘却。

我从小生长在一座北方小镇,周边有很多村子,我的姥姥家就处在离我的家最近的一个村子里。小学的时候,周五的课只上到下午两点半,于是我就会和我妈妈去我姥姥家串门儿,通常会住在那里。我有两个舅舅,也都成了家,所以晚上吃饭的时候,一家十几口人会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子上,其乐融融。

吃完了晚饭我们一大家子就会去看秧歌,农村的秧歌基本上是包办制度,我三姨姥家是开小卖店的,为了吸引客人增加收入,就打点锣鼓队在小卖店旁边组织跳秧歌,大家有的参与其中,有的就在旁边围观。有带孩子的,孩子总是闹着要吃零食。我不怎么看秧歌,通常都是在小卖店里白吃白喝。

每次跳的、看的人都不少,这里成为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跳的人都一本正经的跳,一点都没有围观下的难为情,那时候城乡现代化建设离这个村子还远着呢,所以道路都是土路。跳秧歌的人的脚步踏在土路之上,激起了灰尘,在屋上大灯的照射下显得云雾缭绕,正是在那时,我对乡土气这个词语有个最初的印象,用我妈妈的话讲‘真埋汰’。一般领舞的,都是些三四十岁的妇女,领舞很重要,前面的跳的松散,后面的自觉无趣,这秧歌就散得快,于是我三姨姥就会在每天秧歌结束时,给领舞的人一些好处。有好处,大家自然都好好扭。在我三姨姥的店里,有一个长年修鞋的,大家都叫他小六子,二十多岁,患有佝偻病,个子很矮,所以虽然长得精神也一直没有对象,靠修鞋的手艺和收益养活自己的家,我叫他六叔。他见了我总是笑呵呵的‘呦,大侄子来啦’。也不为了生计而发愁,每天到他这里来修鞋的络绎不绝,也带动了我三姨姥的小卖店的生意。我三姨姥菩萨心肠,把无亲无故的小六叔当亲侄子般看待,总给他张罗亲事,但是各家的姑娘听说是残疾人,都不答应,于是就拖了下来。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悲情人物,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如果总是认为他可怜就是对自己生活的自满,于是便不那么想了。

童年就是这么不吭不响的过来了,村里早就铺了柏油路,我姥姥和三姨姥也都搬到了镇里,六叔也早就不修鞋了,干起了出租生意,还是没有结婚。前段时间我回去过,当我问到还有没有秧歌的集会时,六叔说‘还哪有了,这柏油路上跳不了秧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