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信的温度
2016-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我们的美好时光
昨日读到一篇文章,题为"指尖渺渺,不及笔底烟霞"。文中作者讲那些年写信的日子,将爷爷盼信的心情刻画地如此真切,顿时脑海里出现了一位老人一遍遍带着期望去开报箱的画面。
依稀记得大一离家时,我的爷爷在老家四处奔走,多方打听,希望能有个老乡关照我。对此,我很不屑。原本五岁就离开老家的我,仅能辩乡音却不会说乡音的我,那时委实不明白啥叫同乡人,更体会不到异乡遇同乡的激动。
上大学也曾收到过家信,寄信人就是我的爷爷。爷爷的笔迹比较潦草,信中还会有别字。展开信纸,我发现读到的信息会多次重复……爷爷终究是老了,但他的重复无时不刻在温暖着我。
时过境迁,由于几次搬家,很多老物件无影无踪。现在,我很是后悔没有像妹妹般用心保存好爷爷的书信。而今我已成家,偶尔也会与儿子用书信或便条交流。由于本学期实在是分身乏术,不能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孩子爸爸前去却收到了儿子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他用工整的笔迹记录了他眼中的妈妈,稚嫩的语言浸润了我的心田……我想,书信的魅力绝非是视频或语音能代替的!
正如紫健所说,岁月悠悠,有些传统的交流方式依然有它独特的意义,因为里面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温度。
待到我们迟暮时,我们是否也会成为那急切盼信、准时开启报箱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