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库微光今日看点

不要一个人吃饭

2016-12-23  本文已影响2963人  古尔浪洼

文/古尔浪洼

1

今天的话题,得从昨晚的故事开始。奔波了一天,晚上住一家从没住过的酒店,在前台登记时,后面竟然有人跟我打招呼。

我以为他认错人了。结果他猛击我肩膀。

我回头看,原来是一位上海的朋友。

问他:“你颠这儿来干嘛?”

答:“参展。”

“参展?"

”是啊,展会呀!”

猜恍然想起,行业展会要开了,朋友门聚会的最佳时机来了。

晚上吃饭,饭局自然是扩大了一倍,三个人变成了六个人。

正好,六个人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这个话题互相一接起来,就长了,一不小心,就聊过了十二点。

虽然内容有点杂拌儿,乱七八糟的,啥也有,但确实,获得了不少信息,受到了不少启发。

意犹未尽,只好再约,下次找机会聊。

2

我们见面机会其实不多,有时候是一个月,有时候是两三个月。

虽然跨行业,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话题,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观点,常常争得天昏地暗。

但每次从上海回来,或者从深圳回来,我都会受到很多启发,会激发我很多灵感,对我的工作,有很多的帮助。

而且,随着聊天次数的增加,我的视野也比以前开阔了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每次出来,都找他们吃饭的原因。

3

其实,以前,我是个不太喜欢跟人交流的人。

常常独自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思考。

我觉得聚在一起吃饭,或者一起玩,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行为。

以至于多年后,我跟老朋友碰面,他们说起对我的印象都是:你那时候很爱学习,很用功啊!但现在回想,爱学习,爱用功是没错的,但总是一个人就不对了。

这样以来,反而错过了更多更好学习的机会。

4

什么是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饭桌!

我认识到这一点,是一次临时抓壮丁的饭局。

有次公司请了几位专家来讲课。

晚上,老板设宴招待,我的上司本来是要去陪的,但临时有紧急任务,要出差,于是跟老板说:

“让小李去吧,他对公司的品质情况最了解了,可以跟专家们介绍介绍。”

老板说:“好。”

让我上车跟他走。

我那天复习自考科目,正到了最后几天的冲刺阶段,心中老大个不情愿。但这也是工作,无奈,跟着去了。

其实,在饭桌上,专家没问,我也没有机会介绍公司品质情况。

倒是几位专家聊起的话题,深深吸引了我,包括行业最新技术,国际市场走势,未来发展趋势,现在面临的难题,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与风险。

在此之前,我还不理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什么意思。

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

确实,接触的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完全不同。

记得以前在学校,我还参与辩论“名师出高徒还是严师出高徒?”我是“严师出高徒”的坚定捍卫者。

但在饭桌上一小时的倾听,我的观念完全发生了逆转:“名师出高徒!”

基础功夫是练出来的,但境界是名师的见解加自己的聪慧,悟出来的。

5

从此,我不再拒绝饭局,至少不拒绝不扯淡的饭局。

跟不同的人吃饭,沟通,会获得不同的信息,会了解到不同的知识。

特别是跟同事,以前,我以为,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下了班,还有什么必要凑在一起吃饭呢,不都扯些工作中鸡毛蒜皮的杂事。

其实错了。

工作中的接触和交流,都限于非常窄,并且完全相关联的专业领域里,其实,能有时间从容沟通的东西不多。

往往是在饭桌上,大家东拉西扯,比较放松,会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新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电视,对人对事的看法。如果有人出来拌嘴,或者争论,会互相接力,将话题的深度与广度都拓展开。

这时我们接受到的,都是鲜活有用的知识,远比只读书本收获多多了。

6

有次,参加行业协会,忙完,出去吃宵夜,一位行业专家也在吃宵夜。

我在刚入行时,就读过他一篇他的关于我们行业产品大生产技术的论文,这篇论文在国内和国际上多次获奖,并被作为经典论文,频频被国内外学者引用。

于是,我就趁这个难得的机会,请教他是怎样搜集到这些素材,并构思成文的。他告诉我:

“当时改革开放不长,我们行业当中多为小作坊式的生产,大生产的实践经验不够,把产品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尤为欠缺。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经受了不少国内外大客户的骂声,鞭打声,我从中悟出了很多生产和技术管理的体会。后来,结合在不同行业会议上跟多家公司的老总接触、交换意见,参阅国内外好公司的管理资料、数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想法逐渐成熟。这篇文章,便是这样慢慢总结出来的。”

他还告诉我,跟老总接触、交换意见,大多时候,都是在饭桌上。

他说,有价值的知识有很多,你要学会倾听喝捕捉。

这是对我学习东西和如何积累知识影响深远的一次谈话。

从此,我再也不惧在饭桌上跟别人交流了。即使他是陌生人,即使他是大腕。

之前我在饭桌上不喝酒,后来,我会喝一点,这样,反而容易打开话匣子,乃至无话不谈。

之前,我觉得,我的这点经验和感悟可能是一种“邪说”。

不料,前日,在路上,我读一位管理大师的自传时,他竟然也谈到了这点。

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同,而且他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除了周末,几十年来,他几乎从来没在家吃过三餐。

他认为,吃饭时,是最好的沟通机会,他每天早、中、午三餐,跟客人,跟朋友,跟陌生人,乃至年轻人,一起吃饭,聊天,借此获得各种有用的价值和信息。

而后,在旅行中观察,思考,验证,体验。

他每年写三四本书,做很多场演讲,开拓很多新项目和课题。鲜活的知识,要从鲜活的人身上获得,而非死气沉沉,人云亦云的文字里。

诚哉,斯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