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生命的强者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进士。高宗绍兴年间,曾两度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晚年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有《石林词》《石林诗话》等作品传世。
早期词风婉约清丽,南渡后转向沉雄清旷,隐约有苏轼豪迈之风。
下面欣赏他的两首词作。
虞美人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罥( juàn):悬挂,缠挂。
词意:
落花在风中飞舞,黄昏时又下起绵绵细雨。清晨,庭院落红半铺;晴空,游丝千丈飘来荡去。
邀约好友在花下携手同游,满怀情意频频举杯劝酒。美人啊,请不要因为即将的离别而眉黛紧皱。只是酒阑人尽之时,多情的我也对人生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词写离情别意,没有同类题材的抑郁沉闷,却在淡淡的忧伤中寄予了对生命的思考。笔调清雅,没有惊人之语,可谓言简意赅,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显然,这首词是叶梦得早期之作。
叶梦得一生仕途平顺,亦无太多的红尘纷扰,所以世俗生活过得波澜不惊。这样的人生轨迹,让他过得更加理性且从容。反映到他的作品,则无不清旷澄澈,大有清风不惊、明月无扰的意境。
就如上面的这阕《虞美人》 ,本是落花风雨更伤春的婉约腔调,但“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一句,顿时就给本来凄凉迷惘的画面加进了疏淡明朗的色彩。
有些人认为最后两句是叶梦得没有看淡聚散的伤别情语,我不以为然。相反,我更以为是词人勘破世事人心以及时光老人后的一种幡然醒悟。这种醒悟,虽说有些薄凉冷漠,却也贯穿着词人潇洒放达的的生活理念。
花开花落,云聚云散乃至人生的悲欢离合、荣辱浮沉,在他看来,都是自然规律,无须哀怨伤神。因为,终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会被岁月的浪花冲刷得无踪无影。
甚至,我还察觉到了他略微自嘲和调侃的意蕴。
这就是叶梦得,一个虽处红尘难免不为俗事人情羁绊,却又能时时参透生命真谛的性情中人。
正因如此,他晚年才会果断归隐石林谷,过了一段闲云野鹤般的日子后寿终正寝。
然而时代的暴风骤雨从来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能安然躲避。在他致仕前,金兵的铁蹄已经踏进了汴京。亡国的耻辱,朝廷的软弱,让年近花甲的老人痛心疾首,抑郁难平。
但面对这惊天大变,他一介文人,又能如何?
点绛唇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点绛唇: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词意:
登临绝顶小亭,笑谈于千峰之上。可惜,孑然一人,无人与我一起欣赏万里云海烟浪。
虽有老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思,眼下却只能伏枥,空自惆怅。年轻人,要潇洒豪放,别
学颓唐衰老的老翁模样!
这部作品,篇幅短小,但写得高朗雄健,沉郁悲壮,是我最喜欢的宋词之一。
写这首词的时候,叶梦得已60岁了。
此时,宋室南渡近十年,中原大片山河沦陷,而朝廷一味妥协求和,致使许多英雄志士空怀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身为主战派的叶梦得,虽至花甲,仍心系社稷安危,豪情不已。
然而,他终究老了,所以只能寄语青年后生,希望他们振奋精神胸怀天下,完成他这一辈未竟的匡复大业。
事实上,这一时期,南宋确实也出现了一批如岳飞、韩世忠等骁勇善战的英杰才俊,只可惜朝廷昏庸,奸臣当道,致使直捣黄龙、收复失地、迎还二圣的雄心壮志最终成了泡影。
不仅如此,那位精忠报国的岳武穆,竟然因“某须有的罪名”而冤死风波亭。得知消息,年近古稀的叶梦得面朝西北,捶足顿胸。他心痛欲裂,老泪纵横。
这何尝是他一个人的痛,这是华夏民族永远挥之不去的集体伤痛。
这种伤痛并非源自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而是因为邪恶居然一时战胜了正义和公道,上苍被乌云蒙蔽了眼睛。
念及于此,叶梦得不由仰天怅问,何时再降世如岳飞般的忠臣良将,能救人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呢?
也许有。但正义的呼声一再被淹没在投降派的聒噪和喧嚣声中了。
他等了六年,没有看到任何改变,于是他果断罢官归隐了。又等了六年,还是没有任何希望,最后他只得把“天涯想”的一腔情怀无奈地带进了坟茔。
这不只是叶梦得一个人的悲哀,这是整整一代人集体的悲哀。区别在于,有些人在悲哀中失节沉沦,有些人却在悲哀中守志不屈,用一部部隽永的作品甚至生命,哼唱着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诠释着朴素而又崇高的爱国主义情结。
因此,无论从作品风格还是思想内容,我都认为,这首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几十年后,辛弃疾横空而出,接过了豪放的衣钵,差不多150年后,文天祥将刚烈演绎到了极致,为了民族大义慷慨赴难英勇牺牲。
纵观整部中国历史,这样的英雄人物和精神领袖还有很多。他们犹如一盏盏永不熄灭的心灵明灯,又似一个个精神图腾,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热量,昭示着民族的集体人格和集体向往,照耀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运。
国土辽阔,山川锦绣,使华夏子孙胸襟广博浩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使中华儿女优雅自信;多灾多难,坎坷不断,反而凝聚起了人心,熔铸出更加坚韧、包容、谦逊和无畏无惧的国民精神。
这也许就是中华文明没有断层,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能够屹立五千年不倒而逐渐走向更加繁荣、富强、伟大未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