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的世界
《无人知晓》电影开头的一幕就是福岛明和Saki坐在公交车上,明穿着破了洞的衣衫,头发凌乱,指甲黑黑的,不停地摸着粉色的行李箱,神情有些紧张。到剧情落幕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一幕原来是发生在妹妹雪摔死后,行李箱里是雪的遗体,他们正在去机场的路上,因为雪生前说过想看飞机。行李箱里还有很多盒雪最爱吃的阿波罗巧克力。而行李箱也曾是搬家时茂和雪的藏身之地。
无人知晓的世界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我总感觉到一种魔力。很多人评价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是压抑,我并没有觉得,而是自始至终的一种沉重。但整个观影过程像在享用一碗味道意犹未尽的日本白米饭,细细品味每颗米的饱满、唇齿留香,甚至充满着仪式感。愿意追随导演去体会每一个细节,因为每个细节都特别打动人,那些细节留在我内心的感受令我扎心,让我思考更多。然而整部电影透露出的一直是阳光的气息,孩子们年轻而有生命力的气息,虽然现实很残忍。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新闻事件“西巢鸭弃婴事件” 改编的。四个孩子同母异父,但父亲们都消失不见,母亲一个人抚养他们。所有的孩子都是黑户,所以无法上学。母亲只跟房东说她和长子明住在这里,所以白天其他三个孩子都不允许出门。长子明成为了一家之长,虽然年仅12岁。每天孩子们的日常起居都由他来负责,母亲晚上下班回家后只有很少的时间陪伴孩子们。忽然有一天,母亲没有回来,只留下了些现金和简短的留言。明在这段时间(一个多月),不仅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到处找钱。后来母亲回来了一次,但很快就又走了,这次是彻底找不到母亲了。家里由于拖欠水电费,被停了水电。转眼炎热的夏天到了,孩子们不得不到周边的公园里去洗漱和洗衣服。眼见着孩子们一个个变得脏兮兮、头发乱糟糟、衣服都是破洞。由于没钱维持生活,他们都变得有气无力,难以生存。有一天妹妹从椅子上意外摔下来,死了。明和京子将她装在旅行箱里,送往飞机场附近,为了让她可以看到以前一直很渴望看到的飞机。。。
真的很好奇导演是怎么让四个孩子拍出这些细节的。看是枝裕和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讲,其实并不是教孩子们表演,而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表现,自由发挥这些细节。所以这里看到的不是孩子们的演技,是真实的本能的反应。随着孩子们的动作去推动剧情,而不是台词,所以展现的画面都极其自然生动。
男主角柳乐优弥是个惊喜,这么小小年纪(14岁),居然可以这么有把控力地演出这个角色。无愧于凭此片拿下历史上最年轻的戛纳最佳男演员的荣誉。他身上有种酷酷的魅力,眼神特别镇定和有力,没有普通少年的游移气质。而且他在整部戏中真的是灵魂所在,他的每个表情动作都牵引着观众的心,他的灵气也无处不在,把角色表演得游刃有余。
无人知晓的世界回味起来,这电影主要传达的是“被抛弃”的主题吧。在大众眼里,抛弃是自私的,被抛弃是可怜的。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一点也看不到这样的道德审判。可能在孩子们心里是没有恨和绝望的。对他们来说,日复一日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所以在这部戏里,完全没有负面情绪的宣泄。他们在外人眼里确实很可怜,但他们自己没有想那么多,依然可以活得快乐。甚至小雪死后,他们也都没流一滴泪。你不会觉得他们是麻木了、冷漠了,只是觉得他们在平静地度过每一天。这种暖意,这种在无情的世界里有情的活着,比对无情世界的谴责,更让人有感触。电影最后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消失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未来依旧继续着无人知晓。。。
和刚刚获得奥斯卡奖的《ROMA》相比,两部影片有着很多类似之处,大量的细节描写,生活化的描写,如实描述生活。两部电影都是试图从一个旁观者中立的视角来记录事件、家庭和社会。两部电影都传达出克制平淡的氛围。但我更喜欢《无人知晓》的表达,不知是不是东西文化的差异,《无人知晓》的细节能引起我的共鸣,而《ROMA》的细节在我眼里都是堆砌和试图文艺的感觉,没有质感和触动。《无人知晓》让我感觉到沉重而温暖,虽然片名是“无人知晓”,但这个悲剧看完内心是柔软的,是怀着悲悯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