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札记(17):口水战

2023-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晏然

但凡你能用的招数,敌人都能用。王安石怎么也没想到,中书省创办《新义报》为官方喉舌后,洛阳出来个《西京评论》,成为保守派的舆论阵地。

嵩阳书院和横渠书院的学生从白水潭回去后,分别筹备创办了《嵩阳学刊》和《横渠学刊》。退居西京的富弼等致仕的元老大臣,依托西京国子监与附近的嵩阳书院,在洛阳创办了大宋的第三份报纸——《西京评论》。

王安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部分旧党赶出了中枢。旧党原本集体沉默以示抗议,可《新义报》问世后,他们发现报纸是个好东西,谁都可以利用利用。汴京民间有《汴京新闻》,官方有《新义报》,王安石也没有理由反对元老们在洛阳创办《西京评论》。

欧阳修去世,朝廷谥号“文忠”。三家报纸围绕这个谥号打起了第一场口水战。

范祖禹、范纯仁、富弼、刘攽等人以悼念欧阳修为由,在《西京评论》发文,对太常定谥文忠表达不满。宣称要继承欧阳修的遗志,坚持古文运动,复兴儒家。范纯仁大赞欧阳修私修的《五代史》立意深远,春秋笔法褒贬得当,重义尚节,同时回顾庆历新政等等,含沙射影的攻击新法和王安石。

《汴京新闻》呼应复兴儒家与古文运动,同时宣扬利亦可为义,经权并重,这是受了石越影响的结果。

《新义报》则暗中讥讽欧阳修私德有亏,谥为文忠已是溢美。与范纯仁针锋相对,同样回顾庆历新政和欧阳修生平,却是说应当以史为鉴,新法正是汲取了前人经验的良法,又讥讽有些人看不到新法的成绩,不为社稷百姓着想,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因为新法受损失,固步自封,是腐儒和小人儒。

三家报纸渐成三足鼎立之势。谥号之争只是小事,另一场关于军器监案的口水战才是大事。

《西京评论》为军器监案做了一个专刊,名义上是向洛阳的百姓介绍这个案子的来胧去脉,实际上却是表达对这案子久拖不决的不满,并且提出了不少疑点,认为案情蹊跷,孙固与沈括可能有冤情。虽然没有明言,却隐隐约约将矛头指向王安石了。并且抨击开封府陈绎和权管勾御史台事蔡确办案不力,称火药配方失窃,关系重大,这个配方‘生要见人,死当见尸’,不可以不了了之。

针对这篇报道,《新义报》立即刊登了一个专题,表面上呼应《西京评论》,实际上却是指责《汴京新闻》为了出名与报纸的销量,不考虑军器监的情况特殊,轻率报道,不但给大臣的名誉造成极坏的影响,还让敌国知道火药配方失窃,很可能引发觊觎之心,声称如若最后火药配方落到敌国手上,《汴京新闻》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转移视线的手法,自然是王雱的手笔。王雱是《新义报》的副主编,也是实际控制人。

桑充国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新近结识了北宋名相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还有将来会影响历史进程的小吏郑侠。桑充国将小晏请到了白水潭做助教,在明理院专门讲诗辞文章。

被《新义报》指名道姓后,《汴京新闻》刊发了晏几道的文章,把自家做的事情说成了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三代之治》与《论语正义》几乎被引遍了,什么言论、清议、制衡,说得天花乱坠。又反唇相讥,讥讽《新义报》是朝廷的报纸,军器监的案子查不清楚不去怪有司,反倒将罪责推给无权无势的民间报刊。

本已沉寂的军器监案,被三家报纸再度炒到了风口浪尖。石越赴江西为欧阳修吊唁,刚回京城,乐得看热闹。文彦博在枢密院与《西京评论》遥相呼应,河北的韩琦也不甘寂寞,上书要求朝廷彻查此案。各方都在使力,压力都落到了陈绎和蔡确头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