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蜗器)[S1148]Flow—人体形态功能学习笔记 20

2019-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Flow流

《灵枢》

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本藏》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每个部位都有全身的全息:

我的理解是,就和体制是从上至下编制而成的,国家有国家图书馆,省有省图书馆,乡有乡图书室,村里还有农家书屋。你到多小的行政单位,它都有相应的编制在,你也可以说乡组织是国家的全息呀。


颅内压升高或是耳内压升高会造成鼓室(中耳)内压力过高,导致耳鸣。说到底耳鸣就是鼓室中压力发生了改变。


前庭窗与蜗窗

前庭窗(也就是听小骨(镫骨)作用的位置)

中耳鼓室内侧壁上的椭圆形孔,又称卵圆窗,与内耳骨迷路的前庭相通,镫骨底以弹性纤维连接于窗的周缘而将其封闭。此窗对声波的震动传导有重要意义。鼓膜受声波影响而振动时,通过三听小骨使镫骨底作向内、向外的运动,不断推动内耳骨迷路中的外淋巴。

蜗窗

中耳鼓室内侧壁上的圆形孔,又称“圆窗”。与内耳骨迷路的耳蜗相通,以薄膜封闭,称第二鼓膜。内耳骨迷路内的外淋巴当镫骨底向内运动而受推压时,因液体不能压缩,第二鼓膜可向外膨出。

圆窗区为现代耳外科及耳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区域。圆窗膜在声能传递至内耳的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骨迷路向中耳的膜性开口,起着缓冲变形的作用,使得内耳液体能够随镫骨底板的活动而运动。假若圆窗膜固定不动,镫骨运动时,内外淋巴只能有压力的改变而不产生波动,此时Corti器将不产生正常的听觉冲动。

(也就是说两个窗是成套使用的,一个承压一个缓冲)

前庭窗与蜗窗1 前庭窗与蜗窗2

蜗轴是实体结构,不是理论结构哟。


(膜半规管)壶腹嵴是壶腹内侧面成嵴,嵴上纤毛方向与半规管面垂直,这样才能有效感知半规管中淋巴液的流动。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球囊斑)是内耳前庭部球囊前壁上的一个斑块状隆起,由局部粘膜增厚而成,为内耳的位觉感受器。斑的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呈高柱状,不仅有支持和营养作用,而且可分泌位砂而形成位砂膜;毛细胞呈烧瓶状,顶部有30~60根静纤毛和1根动纤毛,纤毛伸入位砂膜,其底部与前庭神经的终末支形成突触。

前庭系统传递运动和重力感觉。解剖上,它由迷路和前庭核组成,迷路作为特异感受器位于内耳,前庭核在脑干。有关运动的信息还通过视觉系统和其他感觉系统传递,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前庭系统是运动感觉的一个亚系统。迷路由三个半规管和耳石组成。半规管充满了内淋巴液,每个半规管有一终帽,像一个由毛细胞组成的子堆,毛细胞的胶质层覆盖半规管的整个管径。耳石包括两类不同朝向的毛细胞,椭圆囊的毛细胞接近于水平朝向(上下重力运动),球囊的则呈垂直朝向(直线加速运动)。毛细胞的顶部覆盖着一块耳石,其比重较周围组织大,任一直线加速都可引起耳石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下方细胞伸出的纤毛弯曲。重力持续地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施加直线匀加速。

椭圆囊斑与球囊斑

Q:在前庭器及半规管迷路中明明是外淋巴包裹着内淋巴管,为什么到了耳蜗中就分层了呢?

A:(耳蜗)自蜗轴伸出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将管不完全地分隔为前外侧的前庭阶和后内侧的鼓阶。

骨质螺旋板的游离缘连着一富有弹性的纤维膜,称为基底膜,延伸到骨管对侧壁与螺旋韧带相接。把耳蜗骨管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称前庭阶,下部称鼓阶,两管中充满外淋巴液。前庭阶的一端为前庭窗,鼓阶一端为蜗窗。两部分在蜗顶处的蜗孔相通。在骨质螺旋板近底处有一薄膜,称前庭膜,由前庭膜、基底膜和一部分螺旋韧带围成膜质蜗管,管中充满内淋巴液。螺旋器(Corti氏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等组成,毛细胞为声波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毛细胞的上方有盖膜,与毛细胞的纤毛相接触。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盖膜,盖膜又触动了毛细胞,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位神经而传到听觉中枢。

(所以说前庭阶和鼓阶是相连的,相当于是弯折了外淋巴管,使得其长度变为 2倍,首尾分别为前庭窗和蜗窗)


(空气传导)不仅听小骨骨传导,从蜗窗传递的听觉(传导路径实际上是听小骨骨传导反向的)是比较弱的,也就说明了听小骨的震动放大作用(放大了振幅,频率应是不变的),听小骨可以理解成是 2根杠杆(锤骨*1+砧骨*1)。

前庭蜗器(内耳)真是一个具有立体几何美感的器官啊,是硬生生进化出的一个“陀螺仪”。以前是觉得这个结构好奇怪,怎么长成这个样子,现在是觉得这个结构好精巧,就该长成这个样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