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过渡性客体与60分妈妈
Note:
1. 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杀的结果;
2. 父母爱孩子,这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该如何去爱;
3. 斯宾诺莎:“直觉是最高级别的知识”;
4. (温尼科特)“过渡性客体”:
4.1 概念: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是在主客体间的地带;即在婴儿和妈妈的关系中间,既不是妈妈或妈妈的乳头,也不是婴儿自己,而是婴儿与妈妈之间的一个存在物;
4.2 安娜•弗洛伊德对温尼科特提出“过渡性客体”的高度评价:“过渡性客体”的概念迷倒了伦敦所有的精神分析师;
4.3 一般第一次出现的“过渡性客体”—拇指;其他有:某个玩具、某个毛绒绒的东西(即“非我的拥有物”,不属于身体的一部分但为我所控制);e.g. 在一个婴儿慌乱或焦虑时,会用非常快的速度把大拇指塞进嘴里当成乳头来吸吮,然后变得一脸安详;
4.4 过渡性客体的意义:小孩需要对过渡性客体有绝对控制权;在自己的妈妈不是随时陪伴可随叫随到的情况下,和自己对四肢和大小便的控制机能也没发育成熟时(婴儿虽然不考思考知道,但身体能感觉到),自己能够无所不能地控制某一部分东西的状态,对婴儿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婴儿观察是学习精神分析的重要功课;
6. 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悄悄把孩子的脏毛毛熊洗干净,会有使孩子人格破碎的危险—过渡性客体被别人强行改变了;
7. 孩子抓着毛毛熊在桌沿非常用力地摔打—好比对妈妈和妈妈的乳房的控制,是婴儿对环境的控制的无所不能的感觉—绝对控制权;成年期的这种表现之一是在恋爱关系中,男性或女性都有自觉不自觉的像100%控制对方,特别在关系开始的阶段,享受到很多退行到早年时的那种乐趣,随着关系的发展和对对方的幻想的破灭,这种乐趣会越来越少—即我们都不可能永远地回到婴儿时代,我们只能在部分的时候,与部分的人在一起时,回到自己的婴儿时代;
8. 满足我们自己全能的需要—控制自己:在孩子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手脚和自己的大小便的时候,就不在需要一个身外之物作为过渡性客体;
9. 如果某人在青少年甚至成年还抱持拥有一个“过渡性客体”的行为习惯,不一定是有心理问题,也不可仅仅凭单一的表现来判断,如果这个人日常情绪基本稳定,也有基本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无非是个人的特别的甚至可爱的癖好而已;--某哲学家:“人无癖不可交,人无痴不可交”—没有毛病或没有深情的人不可跟他玩,因为这种人没有生气;
10. (温尼科特的概念)“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好到恰好、刚刚好那种—即“60分妈妈”(曾奇峰译):介于十分不好与完美无缺之间;
10.1 糟糕的妈妈:在孩子感到极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
10.2 完美的妈妈:在孩子还没感到恐惧和绝望时就迅速地解除了危险和把婴儿从潜在的危险隔离,使孩子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机会;--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对自己安全感的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可能在人格上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10.3 60分妈妈:让婴儿体验安全和危险的情景,体验失望的情绪,但没有到绝望的状态;这样可能是孩子在人格上形成强大的力量和信念—在我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
10.4 思考拓展:在很多关系或做任何事情中,你只要试图(强行)做得完美,就表示你没有办法承受自己做得不完美之后导致的屈辱感,那么你就可能把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投射给他人,以免自己承受所难以承受的不好;--追求完美是无法忍受屈辱感的表现;
10.5 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然后孩子就越来越糟—一种和施虐一样的效果,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亦然;
10.6 比较好的关系的状态是,关系中每个人承受一部分不完美,这样压力就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关系中的人就会是一种舒服的、好玩的、轻松的感觉;
11. 温尼科特的猜想—孩子在看母亲的脸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11.1 温尼科特回答:看到的是自己;即妈妈的脸和镜子一样可以照出孩子自己的状况;
11.2 温尼科特对所有妈妈的建议:在孩子恨妈妈之前,先恨孩子;“恨”是一种把孩子推开的力量,避免孩子与妈妈“共生”;
12. 要真正做到精神分析,就必须接触自己的最原始的东西—即自己如果没有体会过纯粹的精神的痛苦,就不可能理解别人在什么样心理的状况,所有就不可能帮到别人;(指人格障碍或神经症水平的症状,不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
13. 荣格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