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世界连成片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基本处于乱翻书的状态,没有目标,没有偏好,只有两种书:看不下去硬挺着看,和硬挺着也看不上去。
后来才慢慢找到了兴趣所在,但是距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网络来说,相去甚远,也曾计算过,以我十年读200多本书的速度来说,有生之年这张知识网是织不上了。
近一年由于工作的缘故,有了些许焦虑,开始看些行业和通俗的工具书,期望有所启发。《深度工作》也不例外,有些特别的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有了织网的感觉。概括来说这本书讲的是:只做重要的事情,其他能不做就不做,摒除干扰,集中精力干大事!这与我一直感兴趣的整理术和极简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便于以后翻阅,做了这篇笔记,内容为有启示的内容概要,顺序略有调整。
一、 深度工作的意义:
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必须有快速学习的能力,数字网络时代奖励的是能够构建新的分散式体系,使这项服务能够运转的人(我理解为精、尖)。作者竭力精简生活中浮浅的内容,充分利用由此而节省的时间,投入到深度工作中,无法避免的浮浅工作,拆分成小块,在日程间隙完成。
“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意义。
二、 为何深度工作很难?
是否能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不是启动开关那么直白,除了意志力还需要重构大脑的习惯。欲望是一种常态,最普遍的五种欲望包括:吃、睡、性以及在困难工作中休息一会还有查电子邮件、刷手机等,后者频频出现,但是克制这样欲望的成功率不足50%。
意志力并非性格的展现,可以无限使用,相反,如肌肉般,它会疲劳。
如果不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会白费。如果在业余时间里有一点无聊就打发时间,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多任务工作,注意力将持续分散,如果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想专注时,很难摆脱这样的积习。
三、 如何深度工作?
3.1选择适合你的“哲学”
双峰哲学:将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一为高效无干扰,以“天”为单位的深度工作,其二为的其他工作。
节奏哲学: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何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因为每天都做这项工作——日程化。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通过习惯化,使得精力耗费降到最低。
新闻记者哲学: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这可能会削弱你的意志力,需要你极度自信,相信所做的事儿重要且将会成功。
3.2投入大手笔:辅以可观的金钱和精力,使事件的重要性提升了,降低了大脑拖延的本能,注入能量和激励。
3.3调整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越小。
3.4抓住引领性指标:以面包房为例,客户满意度调查属于滞后性指标,试吃率属于引领性指标。
3.5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并定期问责:大意就是,做的啥样了,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3.6网络安息日:每周一天,或每天几个小时,断网,冥想,自我总结,或者安安静静的做些事。增加专注度,设定使用网络的时间,完成工作后,允许自己分心上网,工作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如此。
3.7有成果的冥想:天马行空、怪力乱神不行。有效的是主题冥想,要避免分心和原地打转(沉迷于已经掌握的讯息),组织自己的深度思考。
宏观方面,明确个人职业或生活的高层次目标,然后列出实现目标需要进行的2-3个重要活动。
3.8戒掉社交网络:不要用网络来消遣,大脑需要休息而非停止,给大脑找些高质量的代替。有些碎片化时间学习,也许效率不高,反而让大脑难以专注,得不偿失。
3.9摒弃浮浅:不把时间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极简也是这个原理啊,拍大腿)
3.10设定工作时限:自我观察哪些规律和习惯可以帮助自己完成这个目标,选择时有所侧重,缩减浮浅工作,每天工作结束时,有固定的模式,给大脑可以从工作状态中结束的信号。
3.11变得不容易联系:电子邮件进行特殊的设置,让人不那么容易找到你,或者让发件人降低回信的期望,增加发件人的发件成本,从而进行自动筛选、提高效率。
这点有所感触,微信表现的更明显,微信现在是很多公司的主要联络工具,但是对于具体做事的人来说,被频繁打断真是不厌其烦,不看又担心错过重要命令。其实,你想啊,当你的上司发现头上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时候,他只给你发微信?没有夺命连环CALL?更别说,多数时候,微信消息只不过是插科打诨、八卦分享罢了。